資料提供: 《大師輕鬆讀》331期
每年到了畢業季前夕,就是人力資源招募部門最忙碌的時刻。儘管今年遭逢金融海嘯重創,企業的徵才活動規模大幅縮減。然而吸納優秀的社會新鮮人、培養未來的經營管理將才、為未來的企業永續經營先行布局,仍是許多有遠見的頂尖企業最重要的人才策略之一。社會新鮮人也許缺乏工作經驗及社會歷練,但由於可塑性佳,長遠來說是養成核心幹部的最佳來源,因此儘管景氣低迷,許多知名企業仍投入相當的資源,為長遠的競爭力打底,厚植實力。
日前《Cheers》雜誌針對台灣1,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企業主徵才時重視的能力是學習意願及可塑性(88.5%),穩定度與抗壓性(81.4%),及團隊合作(62.8%),也就是一般用人主管常說的「工作態度」或「潛力」。這些所謂的「潛力」並非抽象的概念和形容詞,而是外在可看得到的具體行為。例如,當同事需要協助時是否主動伸援手;在沒有主管指示之下,會不會自己花額外時間請教他人,主動學習;被主管訓斥或客戶抱怨後是否情緒低落,興起放棄的念頭。
有效的甄選流程 該用什麼樣的甄選流程來篩選新鮮人?設哪些關卡?用哪些工具?這個問題取決於選人的標準(也就是成功典範)、市場供需、職務的重要程度,以及預算。若職務很重要,例如未來送去國外歷練的「儲備幹部」,那麼就值得多設關卡,仔細篩選。若預算有限,那麼前端多用便宜的工具大量篩選就會比較適合。一般來說,選才的工具及關卡有以下幾種:
履歷表審閱:
這是選才的第一步,目的是選入適合的人選進入下一關評估,知識經驗就成為第一關篩選的標準。人力資源部門必須先界定2種標準:Must Have及Nice to Have。例如,大學畢業、財金相關科系為Must Have,30歲以下,有國外求學經驗為Nice to Have。之後將履歷分成3類:
1. 符合Must Have及 Nice to Have;
2. 僅符合Must Have的條件;
3. 兩者皆不符。當然,第1類的人選就取得進入下一關的門票。惟有第一類人選數量不足時,再從第2類的履歷挑選進入下一關。
電話訪談:
有些企業在約人面談前會先以電話做簡單訪談,了解對方的學經歷,詢問為什麼應徵這份工作,並簡單介紹公司及未來的工作性質,以確認對方進入下一關的意願。透過成本低的電話訪談,可初步確認及過濾工作動力不合的人選。
測驗:通過電話訪談的應徵者可邀請進入下一關參加測驗。測驗也是一種成本低,可大量評估且有效的篩選工具。一般最常用的有:
1. 專業/技能測驗:
了解知識及技能的程度。例如招考程式設計師很自然地會考程式設計。另外,英文也是許多外商常用的測驗。曾有間知名外商大量招考驗證工程師,面試前要求進行電子學及物理學的測驗。然而測驗試題及作答都要求以英文進行,使得專業知識強但英文不佳的人被篩掉,成為遺珠之憾。因此安排測驗時,務必釐清測驗的效度,也就是測驗題目是否真能測出想了解的知識或技術,不要讓多重目的測驗彼此「污染」,影響效度。
2. 人格特質測驗:
了解個性及偏好,也就是所謂冰山下的潛在性格,這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行事風格、價值觀、喜好、動機。人格特質測驗最為人所垢病的就是效度及與工作的相關程度。因此人格特質並不適合用來篩選,比較適合作為了解應徵者行事風格的參考。運用人格特質測驗時必須搭配其他選才工具(如面試),才能提升選才的精準度。
3. 適職測驗:
依據職能設計適用多種角色的情境測驗。例如銷售適職測驗、主管適職測驗、專業人員適職測驗等。這可以了解應徵者的判斷能力、工作模式及動力,以及過往的行為模式,例如應徵者是否積極主動、決策判斷優劣、是否善於合作。由於問題的情境與工作相關,並經過常模建置及效度驗證,較能有效預測未來的工作表現,也比較容易被應徵者所接受。
行為式面談:
之前重重關卡主要用來篩選知識及經驗,甚至也可初步窺探某些職能及動力。接下來就是要蒐集行為資料,以了解應徵者是否符合所需的職能。行為式面談是一般常用的職能行為評估工具,由「過去行為預測未來行為」,利用面談蒐集過往行為事例了解應徵者過去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並從中判斷他的行為是否符合職能行為。行為式面談是一項技術,有效的執行必須注意4個要素:
1. 對職能的理解:
企業主喜歡有「企圖心」的新鮮人,但每個人對企圖心的解讀不一,可能是指主動承擔任務(積極主動),或為自己設定挑戰性目標(追求卓越)。因此職能要有清楚的定義及行為指標,且面談主管對職能有清楚及一致的理解。
2. 提問行為問題:
蒐集資料的工具就是問問題。
但如何問有效的問題,也是一門重要的技術。筆者過往為企業上課時經常發現,主管們都知道問行為問題,但實際面談時仍下意識地問假設性問題(如果你遇到不認同你的同事……)及引導性問題(你有沒有跟主管報告這件事)。改變面談習慣無二法,只有不斷練習及回饋。
3. 提問跟進問題:
另外,筆者發現面談的另一大挑戰是跟進問題。由於不知如何跟進,經常蒐集到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實際上無法知得應徵者到底做了什麼的資訊,徒然浪費時間。面試主管必須懂得在面試當下快速判斷資料有效與否,並問適當跟進問題。
4. 提問動力問題:
工作動力可以預測這個人對工作及公司的滿足程度,能有效預測留任率。若要探知一個人的工作動力,應該有技巧地提問過往的工作經驗。
情境模擬:
行為面試蒐集的是過去的行為資料。當應徵者無工作經驗,或某些能力特別重要,需要另外運用其他工具來綜合評估時,情境模擬可以協助企業主了解他在未來工作上的反應及表現。應徵者須扮演某個公司的主管或特助,並完成任務,或與其他應徵者一起參與小組討論,觀察他的積極主動、團隊合作。另外,有些能力較難透過面談得知,例如簡報能力,也會運用情境模擬來得知應徵者的能力程度。情境模擬提供一個機會讓應徵者展現其技巧,同時「體驗」未來工作的真實情況,增加對未來工作的了解,對日後的留才也會有所幫助。然而技術層次高,耗費資源較多,通常排在甄選流程中較後面的關卡,才會比較符合成本效益。
文/DDI亞太區顧問:李瓊芬
本文章由《大師文化》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大師輕鬆讀》
目前分類:品牌管理 (27)
- Jun 08 Mon 2009 09:47
迎接畢業季的選才策略
- May 25 Mon 2009 08:19
時間效率學》時間管理≠效率管理
【經濟日報╱▉呂宗昕】
為了善用時間,時間管理遂成為忙碌工商社會的一門顯學。
許多人熱中於時間管理,卻往往在分秒必爭的緊張生活中,忽略了某些事情其實比時間管理更重要,所以未必能夠事事盡如人意,達成自己原先預期的目標。
一味追求時間管理的上班族,容易只顧著抱頭拚命往前衝,卻忘了看清楚奔跑的方向;只想著計算工作時間的長短,卻忘了要計算工作的產值。
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課題是什麼呢?答案是效率管理。
大多數人以為時間管理即等於效率管理。其實仔細思索後,會發現二者並不全然相同,因為時間管理無法保證以下的事情:
˙時間管理重視工作過程,但不保證達成目標。
˙時間管理重視工時長短,但不保證工作品質。
˙時間管理重視時間控管,但不保證工作產能提升。
相較於時間管理,效率管理對工作者而言,具有更深層的含意:
˙效率管理重視工作過程,也重視達成目標。
˙效率管理重視工時狀況,也注重工作品質。
˙效率管理重視時間控管,也注重工作產能提升。
其實,時間管理只是效率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效率管理的基礎入門學分。
效率管理包含下述四種管理的藝術與技術: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方法管理和心態管理。
由上可知,效率管理是時間管理的進階課程。利用目標管理確認工作方向,藉由時間管理縮短工作時間,採用方法管理提升品質及提高產出,透過心態管理激發工作熱忱,讓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能以高品質完成最多的工作成果。
我觀察社會上的工作者,依其工作狀況可分為四大族群:
漫遊者: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不知自己的工作目標為何。
慢行者:略知自己的工作方向,但以慢速緩步前進。
錯向快跑者:努力快跑、拚命工作,卻跑錯了方向。
正向快跑者:朝著正確的方向,奮力奔跑、快速前進。
漫遊者與慢行者缺乏時間管理及效率管理,故成效不彰;錯向快跑者雖然做了時間管理,卻未做到效率管理,以致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正向快跑者同時做好時間管理及效率管理,所以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達成目標。
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認為,知識工作者的效率與其聰明才智無關。過於聰明的人,將密密麻麻行事曆的表面忙碌,視為個人的工作成就,實際上卻是一事無成;反之,內斂老實的人,雖無法一鳴驚人,但持續穩定又踏實地努力工作一陣子後,卻會創造出讓人驚豔的工作成效。
杜拉克認為「效率是一種習慣」。想成為高效率的工作者,確實須培養正確的工作習慣。
想要提高自己工作成效的上班族,除了講求時間管理外,也請應一併注重效率管理。
(作者是台大化工系教授)
- May 17 Sun 2009 12:41
連鎖店必勝》加盟店面品管. 總部重要課題
【經濟日報╱洪雅齡(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 】
很多民眾每天到各種連鎖店消費,覺得開店賣東西很簡單,面對失業或轉業壓力,很想開一家店經營,使得加盟創業成為逆勢中的熱門議題。但在消費市場嚴重不景氣下,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加盟品質管理問題已層出不窮。
連鎖加盟業在台灣快速成長,台灣連鎖加盟協會最新出版的「2009連鎖店年鑑」普查結果顯示,2008年台灣地區的連鎖總部家數約1,395家(不含餐車攤販業),較2007年小幅成長21家;總店數87,894家,較2007年略增2.78%,即使市場景氣衰退,整體連鎖加盟業仍微幅成長。
今年初政府提出大利多,連鎖加盟業新開店面可取得5萬元補貼,有些業者趁機向民眾推銷加盟品牌,這項政策在年初掀起不少加盟創業相關話題,帶動加盟市場增加活水,只是政策美意到底發揮多少具體效益,後續仍待觀察。
國內有兩大連鎖業經營系統:直營及加盟,也有採取綜合模式者。直營或加盟都有發展成功的優良品牌,只是在不景氣下,對直營或加盟的經營困難度增加,生意都不好做,不過,有一位業者說,加盟系統最大壓力在於加盟店東如果不賺錢,相關糾紛及品質爭議會複雜許多。
日前公平會出現一個案例,某咖啡加盟連鎖業在招募時,未向加盟者揭露完整訊息,導致加盟者實際投資費用比原先了解的還多,加盟者不甘權益受損而提出檢舉。還有案例是,某火鍋加盟連鎖業因加盟店易主,消費者持儲值卡消費時遭拒,業者解釋是原加盟主自售的儲值卡,接手者不願負責,雖然總公司願意協助消費者處理問題,但品牌形象已受影響。
也有案例是,加盟店販售的飲料不符合衛生安全標準,總部解釋,是因加盟主未按操作手冊進行品質控制。另有案例是,加盟店自行將廣告招牌延伸到馬路上,誇張程度令民眾驚訝,於是向建管單位檢舉,因未申請建築許可,業者只好自行拆除招牌,而總部也解釋這是加盟主私自行為,並未向總部報備。
加盟是具有高度知識經濟的商業模式,優秀的總部一定要能負起所有店面服務品質的相關責任,國內在此部分的學習成長空間仍大;總部如何專業輔導並協助加盟店持續獲利,且能維持良好服務品質,是很重要的課題;而加盟主如何遵守合約精神及尊重總部管理權利,也是值得深思的功課。
- May 01 Fri 2009 22:45
品牌SNG》顧客意見品牌終極管理
【經濟日報╱▉高端訓】
「我的店生意每況愈下,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經常被經營餐飲的友人或業者問到這句話,其實這不應該問我,而應去問顧客。一家好吃的餐廳,生意一好,就因「專家」的建議或老闆想賺更多錢而大肆展店,兩家店管理起來還遊刃有餘,三家店就有點力不從心,最後餐廳的菜色、服務、整潔通常都大不如前,令人感到惋惜!
單店品牌與連鎖店品牌,在管理上大大不同。連鎖店講究標準化,以提供顧客一致性的產品、服務品質。雖然每個直營或加盟連鎖系統,通常都有厚厚一大箱的標準化手冊,為何呈現出來仍有如此大的落差?
此問題牽涉的因素包括管理文化、訓練、獎酬制度等,其中最常被忽略的是以顧客的角度,回頭檢視品牌的所做所為。
成為多店連鎖品牌後,就不是老闆一人或區區幾位高階主管可以監控到每一營運細節,但顧客無所不在,靠顧客管理店舖因此變得很重要。
管理學者湯彼得斯 (Tom Peters)說:「洗耳恭聽顧客的意見,是公司每一個人的責任。」可見聆聽顧客的聲音,是品牌管理者重要的課題。
餐飲業「聆聽」顧客的聲音,常用方法不外乎「神秘客」及「顧客意見卡」。神秘客廣為被採用,如速食連鎖品牌KFC等,遠見雜誌、米其林調查餐飲服務水準,也是採用神秘客。 然而神秘客是由少數消費者或「專家」所組成,由於到店的次數及人數相較於廣大的消費者而言仍然有限,能否通過考驗多少帶有點運氣成分。
另一做法是以「顧客意見卡」每天蒐集顧客反應,做為日常營運管理的重要參考指標。目前很多餐飲業者採用此方法,只是執行起來並不容易, 差別在於是否「有執行、有指標、有改善」。
以王品集團執行顧客意見卡的經驗為例,在執行上,平均有60%的顧客會填寫,且有相當一部份的老顧客到餐廳用餐,填寫建議卡也成為用餐「習慣」的一部分,如果服務人員未及時提供意見卡給他們,顧客甚至會打0800或上官網抱怨,店舖會因此失去零客訴獎金, 排名也會受影響。
在指標上,每日下班前計算出當日餐點滿意度,第一時間做為營運改善的參考,並定期將意見卡寄回總部辦公室,進行電腦交叉分析,可以瞭解客層結構、來店用餐頻率、目的、吸引來店因素等,每年再出版年度「顧客紅皮書」,總結各項顧客指標,並進行多品牌橫向比較。
在改善上,透過各項指標及各種顧客開放式意見,發現各店經營改善的機會點。顧客反應的意見很廣泛,包括菜色的品質、菜色解說太小聲、餐廳太吵、行銷活動解說不清楚等,如果要成為顧客心目中的品牌,每一項都有改善的空間。
要管理一個運作如此複雜的品牌,要靠制度,也要靠顧客。透過顧客意見來管理品牌,說你所做,做你所說,讓顧客對品牌有一致的認知,是成為一個傑出品牌的必要條件!
(作者是王品集團品牌總監,國立台北大學企管博士班研究生)
- Apr 01 Wed 2009 10:09
不景氣?》更需要彰顯品牌價值!
資料提供: 文/黃詩芬 2009/4/1
日前奧美廣告亞太區總裁大衛梅爾(David Mayo)來台,在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Dr. Joseph Pai)的陪同下,拜訪了奧美在台灣360度全方位的客戶--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雙方深入暢談當前的品牌發展之道,擦出不少火花。
面對眼前的景氣挑戰,大衛梅爾強調,企業除了達成業績目標,更要思考如何延續品牌價值、鞏固品牌資產。徐旭東董事長更語重心長地表示:「艱困的環境考驗企業的體質,也讓好的企業在逆境中勝出。要在這關鍵時刻基業長青,品牌精神與策略要能經得起市場考驗。」遠東集團旗下擁有遠東百貨、太平洋SOGO百貨及遠東紡織等產業知名品牌,尤其遠傳電信事業群經2008年整合策略之後,品牌綜效持續發威。
清楚、一致,具備獨特性與生活相關的品牌形象,一直是遠傳電信傳播策略的重要堅持。在不景氣的時刻,遠傳在廣告、公關或數位行銷上都做了適度比例的投放,搶奪在消費者心目中更大的心佔率。對此,白崇亮表示肯定,因為市場聲音減少的時候,品牌可以較小投資,而獲得較高注目度的時刻。
會談的三巨頭皆強調,景氣衰退會讓消費者對「價值」更敏感,而「Touch、Feel、See」仍為消費者品牌感知鐵則,企業需要具備市場洞察力與傳播經驗的行銷夥伴,提供最適切的建議。遠傳與奧美集團合作超過十年,過程中建立深厚的關係與默契,更驗證奧美集團360度品牌管家成效。這場對話讓雙方的夥伴關係以及品牌經營有了更高層次的承諾,預計未來的合作,將更精彩可期。
傳立創新有成 獲2008全球最佳媒體代理商殊榮
由全球廣告媒體專業雜誌_Advertising Age舉辦的「2008年度全球最佳媒體代理商」票選,傳立再獲殊榮,_Advertising Age稱許傳立「在創新媒體的運用,特別是在網路和內容 Digital & Content的卓越表現」,是獲選的關鍵。
去年傳立的卓越表現,包括中國傳立透過「Ugly Betty」節目,將Unilever品牌精神與產品成功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創造了8.7%的全國收視率。美國傳立將Unilever和Sprint,整合談話性節目「 The Ellen DeGeneres Show」,在網路「inthemotherhood.com」播出,締造了550萬收視人口,之後ABC電視台購入版權在電視台播出,則是典型由網路Content 擴展至電視的成功案例。台灣傳立也與客戶媒體共同創造了許多的成功經驗,例如GSK保麗錠、福特Escape等例子。
傳立去年也進行內部組織調整,以客戶規劃管理部門、行銷投資管理部門、創新加值管理部門與媒體投資管理部門四大部門為主,期更切合客戶的需求。
本文章經「中國時報廣告部與時報國際廣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中國時報
- Mar 10 Tue 2009 10:51
個人公關》4C 表現最佳魅力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9.03.10 03:17 am
想要在攝影機鏡頭前表現得體,有效傳達訊息,不妨把握「4C」原則。
第一個「C」是自信(Certain ),也就是準備談話內容,且善用目光。世新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及口語傳播系副教授游梓翔建議,目光必須與攝影機鏡頭永遠保持接觸,只要現場有攝影機,就要當作正在拍攝,保持高度敏感,即使攝影棚裡或身後發出聲響,也不要轉頭去看。
第二個「C」是冷靜(Cool)。必須掌握現場情況,保持鎮定,且語氣儘量柔和,音速不能太快,講話太用力、太高亢或有氣無力,都不是好的表現。他強調:「在電視上,聲音最重要的是要柔和」。
第三個「C」是尊重(Caring)。身為受邀來賓,必須尊重主持人、其他來賓及Call-in觀眾。主持人打斷發言時,一定要尊重他,把說話權還給他;別人發生錯誤,必須留點餘地;遇到不同意見的觀眾發言,要委婉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四個「C」是簡潔(Concise)。游梓翔建議,上電視不用講太多,最好歸納出若干重點,簡潔扼要說明;如果能用簡單的話來表達,就不要講得太深,最好用口語,不要用艱深的成語,除非大家都耳熟能詳;更重要的是,不管自己多麼專業,一定要「克制使用專有名詞」的欲望,如此才能有效溝通。
有些字如果不確定怎麼唸,就避開,改用同義字表達。此外,像「ㄖ」、捲舌或鼻音等發音,很多人常會搞混或發不出正確的音,應多加練習。
上電視談話很難NG重來,說錯話該如何補救?游梓翔認為,突兀地提出更正不是好方法;可以在回答問題時,順便修正。例如主持人問問題時,可以順著他的問題回答,再巧妙地轉到自己的論點或想修正的部分。
參加任何節目,一定都有一個想要傳達出去的主要訊息,游梓翔建議,不妨反問自己:「今天如果大家只會記得我講的一句話,我希望是哪一句?」想清楚之後,就要找機會傳達這個關鍵訊息。這個觀念也適用在上班族求職面試,自己想表達的強項,即使面試官沒有問到,也要找機會巧妙地「硬塞」給面試官。
「主要訊息就是要送出『我與眾不同』的訊息。」他舉例說,應徵老師,面試時一味強調自己想當老師,可能無法讓人印象深刻,但若強調全家都是老師,從小耳濡目染也很想當老師,就能巧妙地把主要訊息傳達給面試官。
大多數人面對鏡頭難免會不自在,游梓翔提供一些減緩緊張的秘訣。首先是保持微笑。經常在心裡放一、兩個愉悅的記憶,只要想起就會自然而然地微笑。
此外,手勢不宜過大,自然、適度為宜;切忌身體搖擺,出現不自主動作;在儀容方面,服飾不能搶了說話者的主角地位,為了不要讓服裝發出干擾的訊息,正常、保守的穿著即可。
- Jan 01 Mon 2007 21:00
你的品牌,老了嗎?
管理雜誌390期(2006年12月) 文/葉惟禎 2007/1/1
品牌也有生命週期,唯有跟緊時代的脈動調整品牌策略,才能延長品牌的賞味期限。
你的品牌,是讓人一聽到就被認為是「老爺爺、老奶奶」才會使用的嗎?為什麼產品品質沒有問題,但是消費者卻不買單?這表示,你的品牌正面臨老化的危機。
可口可樂(Coca-Cola)、雪碧(Sprite)、麥當勞(McDonald’s)、聯想(Lenovo)等著名品牌,近年來紛紛啟用新形象。為什麼這些知名品牌要改變先前用心耕耘的品牌形象?究其原因,無非是想透過更換商標與口號來保持品牌的活力,緊跟時代潮流與節奏,永保品牌青春。
品牌老化,凡走過必留痕跡
老化,是每個品牌都會面臨的問題,即使貴為時尚奢侈精品也不能倖免。
英國著名精品Burberry,百年來以「方格花紋」為消費大眾所喜愛,但是這個招牌圖案的過度曝光,卻讓品牌形象大不如前。
從防風雨衣、鞋子、圍巾、手提包到狗項鍊,處處可以看到「格紋」的蹤跡,這個Burberry的最大資產,卻成為品牌面臨老化危機的因素之一。
很多企業百思不解的是,為什麼產品品質沒有問題,但是消費者卻不買單?
他們忽略了,當環境結構發生變化時,市場也會跟著變化;而消費者的偏好與消費習慣,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品牌老化的原因,在於品牌已經無法滿足顧客的消費快感。一旦品牌無法創造出新的消費誘因,與消費者的需求脫軌後,品牌就會開始狀況百出。
品牌也有生命週期,唯有跟緊時代的脈動調整品牌策略,才能延長品牌的賞味期限。
品牌活化,重建品牌定位
要讓品牌「老而彌堅」,一定要適時更新品牌形象;企業亦可採用以下品牌回春的策略,讓成長陷入瓶頸的品牌創造另一波成長曲線。
◆開發新產品
◆品牌重定位
◆用廣告與消費者對話
混合運用這幾個回春策略,可以幫助品牌重拾魅力。
京都念慈庵請來孟姜女哭倒長城,試圖用無厘頭的廣告使老品牌年輕化;亦將品牌重新定位為「保養喉嚨與淨化呼吸道」,產品形式也由膏狀進化為喉糖,充分迎合現代人方便攜帶的需求。這些翻新的品牌策略,讓京都念慈庵喉糖的市佔率攀升至第一。
品牌改造,價值鏈全面整合
品牌改造,有時候不是只改變產品及行銷策略而已,而是必須翻新整個價值鏈才能成功,Coach即是一例。
Coach在六年前,還是一個面臨嚴重老化危機的二線品牌;但是在六年後的今天,成為美國華爾街的「傳奇」精品,股價從2美元翻漲到現在的30美元。為什麼Coach在短短幾年內能夠創造這種奇蹟?
將品牌重新定位為「能輕鬆擁有的年輕奢華品」是關鍵第一步,在這個核心概念下,Coach從製造、定價到通路,整個價值鏈重新建構。
在定價上,Coach硬是比LV便宜將近一半,讓喜愛奢華品的年輕人能夠輕鬆購得。儘管售價低,但是毛利率卻提高到77%,其做法就是將生產線拉至中國、印尼與土耳其等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同時以半機械化生產的方式取代手工製作,成本大幅降低。
成功控管成本,不代表品質打折,Coach在紐約的皮件加工廠只選10%品質最好的皮布料,並且嚴格控管與檢測。
Coach將省下來的資源分配到品牌行銷,大手筆塑造高級品牌的形象,毛利每多賺100元,就有37元用於「設計、銷售與廣告行銷」。為了精準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每年在全球進行二萬人的消費者市調,以準確規劃下一年度的設計款式與生產數量。
至於通路策略更有其一套,Coach拓點時,將門市鄰近LV,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出與LV是同等級的形象。
Coach從前端的製造到後端的行銷,由裡到外徹底整合價值鏈,才能成功將二線品牌打造成一級精品。
你的品牌,老了嗎?來一帖品牌回春解方吧!
本文章由「管理雜誌」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