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品牌範圍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濟日報╱記者蔡佳妤 /台北報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昨(13)日公布,去(100)年外國向我國申請專利及商標註冊件數,都比99年成長達約8%,顯示台灣經貿市場受各國重視。日本專利申請件數居各國之首,且創新高,可見台日關係愈加緊密。 

智慧局指出,台灣近來整體經貿環境穩定,影響各國在台的商業策略及布局。此外,近來國際專利大戰的開打,可能也是促使各國企業對專利日趨重視的原因。
專利申請部分,去年各國向我國申請專利件數計3萬767件,與99年相較,增幅為8.4%,申請件數增加者多為亞洲國家。申請件數前三強中,日本已連續多年居首位,去年度申請件數更創下歷史新高,達1.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件數與前年相較,增幅更高達18.5%。 

智慧局分析,此情況應與日本311地震後,受到台灣大力援助、使台日關係改善有關。ECFA的簽訂,也使日本可將台灣作為前往大陸經貿活動的管道,因此日本在台灣的商業和專利布局更趨積極。
反觀美國,在台申請專利件數雖多年蟬聯亞軍,但近五年申請件數略有減緩趨勢,應是專利布局策略逐漸移往中國大陸所致。南韓則在98、99年因受金融風暴影響,申請件數下降幅度較大,去年急起直追,重回第三名。 

智慧局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國大陸向我國申請專利件數為1,329件,首次突破1,000件,較99年成長76%,五年來成長2.7倍,顯示對我國市場開拓快速與積極。
商標申請方面,去年各國向我國申請商標註冊計1.6萬多件,比99年增加7.9%,申請件數增加者則多為歐美國家。申請件數前三大中,美國在98、99年受景氣低迷影響,落於日本之後,去年則以3,737件重登冠軍。日本位居第二;中國大陸則連續四年位居第三,申請件數已近2,000件。 

智慧局指出,台灣具備多元開放且充滿潛力的經貿市場及投資環境,也具有與國際接軌的政策法規、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等利基,是吸引各國的重要因素。 

【2012/02/14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潘俊琳】 

「什麼?還要開會」?「工作都做不完了,哪來這麼多會」?台灣上班族工作時數非常長,這與冗長卻無效率的會議脫不了關係,因此有效率、有結論的會議,對台灣企業格外重要。

當然不只台灣企業喜歡開會,根據Net Meeting調查顯示,美國上班族平均每周參加十個會議,約占每周工作時間一天到一天半。經理人每周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開會,57%上班族開會前心情緊張,且認為一半的會議,是在浪費時間。

「會議也是要算經營成本的,其計算公式為『會議成本=人數x時間x薪資單價』。」中國生產力中心表示,企業主不妨算算看,公司一周開了幾個會?全部會議花掉多少時間?會議後達成幾項共識和結論?員工因為會議加了多久的班?因為會議錯失多少關鍵時刻?因為會議延遲多少工作?過多的會議不僅影響公司績效,甚至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和下班生活。

討論議題 要明確

士嘉科技執行長丁友麟表示,產品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企業跟緊市場的腳步要愈來愈快,開會可以讓各個小組面對面溝通,眾多資訊一次交流,且可以融合意見形成共識。但開會也會出現人多嘴雜的情況,且特殊問題還是要個別溝通,造成時間的浪費,很多人因此得加班才能消化分內工作,所以「會議的主持人很重要,不但要控制時間,也要完成結論。」

標竿學院資深顧問邢憲生指出,上班族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在開會,會議一大堆的原因,就是會議主題不明確及出席人員不對,會議不準時開始及結束,都造成無謂的時間浪費。

邢憲生建議,有效率的會議,首先要有明確的討論議題,不但要找到對的關鍵人,還要事先準備討論大綱,會前交到與會人手上。在會議中主持人也要控制流程,每個討論事項有嚴謹的時間控管,最後做出結論,並且請與會的最高主管背書確認,會後將結論用書面或以電子郵件,傳給每個與會人,這樣的會議才算是有效的會議。

發言精簡 須專心

會議中,最怕有人「落落長」地不知所云,主持人也未制止,或出席會議的人,是沒有決定權的非關鍵性人物,不但一問三不知,對議題也沒有決定權。或是大家都不專心,有的在用電腦,有的在玩手機,當不專心的情況出現,主持人就要自知流程出現問題,得趕快調整步調,以免會議失去意義。

丁友麟表示,開會不專心,可能是因為會議太多,或會議總沒有結論,因此讓人心生抗拒,所以會議上的最高主管很重要。只要主管在會議上,不接電話、不隨便離席、神情專注,並要求大家做出結論,那所有與會人的心情,也會跟著專注起來。要是連主管都漫不經心,又怎能要求員工要上緊發條,這樣的會議只是在浪費人事成本,公司也會失去市場競爭力。

邢憲生指出,會議最怕「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因此美國圓桌集團總裁派屈克‧藍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才會寫出《開會開到死》這本書。有效的會議,大約一個鐘頭就要做出結論,因為人對一件事情,只要超過一個小時,精神就開始渙散。

做出結論 重執行

星期一一大早和星期五下午,儘量不要開重要決策會議,因為星期一有所謂的「收假症候群」(Monday Blue),星期五下午大家的心都飛了,實在不適合做決策。

很多主管喜歡來個午餐或晚餐會議,這叫部屬怎麼還吃得下去?會議結束時,不但沒有好好吃飯,還搞得接下來時間,腸胃都不舒服。

有些主管喜歡開會,明明只要三、四個人出席的會議,卻召集了3、40個人,以顯示自己叫得動人,而會議上發言的,當然就只有那幾個關鍵人,其他的人都在「旁聽」及浪費時間。這樣的主管,除非有自知之明,否則只會成為浪費公司資源的禍首。

【2011/02/24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丁菱娟】

當我們職務愈高時,我們可能已經非常自信、快速、效率,但是此時也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刻,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到最後反而變得一意孤行。

這時最欠缺的就是學習夥伴關係。找尋夥伴最重要在看到自己的不足,夥伴關係一旦成功,即可享受相互支持的美好經驗。這中間最重要的學習是雙方角色的認知,能力的互補性以及信任。

一旦我們對自己選擇的搭檔能力和品格感到安心,就是向他們透露宏偉計畫的時候了。在我們逐漸倚賴他們挑起重責大任後,並不希望他們離職。我們要儘量向對方解釋,他們所需扮演的角色。

透明的溝通是必要的,包括在他擔任這角色以後可能面對的挑戰與機會,都需要據實以告,並聽聽他的看法與建議是否符合邏輯與現況。

搭擋最好是從內部組織挑選適合的人選,風險較小,畢竟共事過的經驗,讓你很容易判斷這樣的決定能否成功。但是通常組織變革時,會向外尋找人選,主要是想藉著不同的思維改變僵化的組織,這本身就潛在著挑戰,卻值得一試。

我們凡人通常會珍視、尊重、了解自己所擅長事物的價值。然而,為了保持平衡,務必要學習尊重我們搭檔所展現的特質。乍看之下,似乎很容易,其實卻是組織內實施領導與管理結合模式時,最困難的部分。

如果你是領導者,你會有勇往直前的衝動,不太注重什麼專案評估會議、里程碑、行動事項審核等,但這些卻是管理者需要打理的事務。同樣地,身為管理者或許不懂,為什麼領導者總是天馬行空。姑且抑制我們的衝動,並設法尊重我們的搭檔,也尊重他為協助我們圓滿達成任務而採取的作法。去看看成功企業的執行長與營運長的搭配,應該大都是如此。

這點考驗著領導人的智慧。大多數的領導人都比較強勢,反而給搭擋很多壓力,夥伴關係不應該是上對下的關係,而是平等關係。相互尊重,了解不同角色的價值,並包容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只要目標一致,定期檢視,給予搭擋資源與尊重,才是最重要的竅門。

(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http://erablog.com.tw/)

【2011/02/22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周怡秀】 

朋友的小孩回家愁眉不展,朋友急著問孩子發生什麼事,孩子說:「我的課本被老師沒收。」

「為何課本被老師沒收呢?」朋友問。「因為我在課本上寫老師的壞話,老師要媽媽明天去向老師道歉。」孩子無奈地回答。

朋友一聽,心中五味雜陳,思索一陣子後,決定以卡片來回應老師,她在卡片上寫道:「老師,小孩亂說話,真是很抱歉,然而孩子犯錯,應該要由他自己來承當,學習負責,下回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隔天放學,老師也請孩子帶一張卡片給媽媽,上面寫著:「我也同意你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在錯誤中學習,是很重要的一課。」

【心得分享】

學習自己做事、自己負責,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一環。多少父母暱愛子女,捨不得責備或給予適當教導,導致這樣的人進入職場後,變得很會推責任,沒有肩膀承接指派的任務,或是無法應付壓力。學習負責,是從小就要養成的價值觀。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

【2011/02/10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梁瓊如】

以「強聯結」作為鞏固價值優勢的創新策略中,又以併購的強度為最大、關係最為緊密。但併購也是強聯結策略中難度最高、投資金額最大的決策,成功的併購是企業版圖迅速擴充的捷徑,但失敗的併購卻也常常成為拖垮整片江山的主因。其中奧妙究竟為何?

出資的併購公司常以統治者之姿,迫不急待撤換被併購公司經營高層,由併購公司空降執行長來接管、發布大一統的新組織架構、裁員並整合被併購公司業務,目的當然是期望兩家公司資源整併融合為一體後發揮綜效,但此種行之有年,近乎標準程序的併購方式,卻擋不住失敗案例愈來愈多的趨勢。

成敗關鍵在於併購後如何正確對待被併購公司的關鍵資源及關鍵流程。關鍵資源宛如種子,關鍵流程卻好比是農夫將種子栽植成大樹的高超技巧。回歸到原始初衷,試問當初吸引我方不惜出重金,最想買下的是什麼?是想買我方欠缺的稀有樹種的種子?還是想買農夫栽種的高超技巧?

倘若答案是只想買欠缺的種子,而我方擁有自行栽植的能力,將原來耕種的農夫資遣,只留下新購入的種子並完全納入我方土地就成為必然。此時傳統「整合」併購對象的標準併購程序,失敗機率不算太高。

倘若答案相反,吸引我方的是對方農夫將新品種栽植成功的高超技巧,此時留下種子,撤換原來農夫的併購策略,離失敗就只有一步之遙。取得種子而無法自行栽種成大樹,宛如買到一座無法運作營運的空城,嘗試活絡空城而不斷加碼挹注資金,常是拖垮江山的主因。

此時最適併購策略應該「不整合,維持獨立」,只換耕種地的所有權,而不換耕種的農夫。應設法留下讓整座城池活絡的居民,並確保如常運作,而非趕走原班人馬只留空城。因此不但要讓原來的農夫可以充分發揮高超技巧,還應積極將原有的關鍵流程小心翼翼保留,並且讓我方也有機會學習此種高明技巧。如此一來方有機會達到以併購建立強聯結的目標。

若吸引我方併購的主因是關鍵流程,傳統的併購觀念及做法顯然不盡適用,建議可考慮採用「結盟式併購」的做法。「結盟式併購」的概念基本原則就是「不整合,維持獨立」,此概念與傳統併購大相逕庭。將被併購的公司當成強聯結的夥伴,不但讓被併購公司維持原來獨立運作的情況,甚至應避免破壞原有結構,只用財務股權的聯結確保強聯結的強度、密度及持續度。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創新策略規劃辦公室執行長)

【2010/06/04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盧希鵬】

又到了發年終獎金的季節了,你有比較快樂嗎?我們普遍認為金錢可以增加快樂的感覺,但是好像許多調查皆顯示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現在的社會富裕了,房子更大,冷氣機更普遍,食物種類更多,你覺得現在人,會比40年前農業時代更快樂嗎?

每個人每月能花的錢是有限的,只要滿足了基本所需的安全感,其它的快樂感覺如價值感、富足感與寧靜感往往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政府政策追求更高的經濟成長指標,而忽略的人民快樂成長指標,才是經濟成長的目標。

記得幾年前有雜誌報導了英國大學對快樂國家的調查,喜馬拉亞山下的窮國不丹居然名列前茅。這個國家強調平衡與平等,不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當作施政目標,而施政主軸竟然圍繞在「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上。許多時候想想,人民要的是快樂,人們只是誤以為金錢能帶來富足的快樂,卻不料許多人窮到只剩下錢了。

彼得杜拉克曾說:「沒有數據、沒有管理。」如果要衡量國家的「快樂力」,我們必須要有指標。指標衡量項目或許有所誤差,但是衡量的內容,卻可以成為政府施政上的參考。

衡量快樂的指標很多,多半以生活品質與福利為重點。GHP指標以2006年Med Yones(th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為代表,該指標圍繞在七項發展領域的衡量:

1.健全的經濟(Economic Wellness):包括人民所得與物價水準等領域。什麼是有安全感的財富?賺得錢足夠抵銷生活所需的物價水準,就是一種安全感的幸福。

2.健全的環境(Environmental Wellness):如空氣汙染、噪音與交通便利等。環境影響居住與生活品質,是一種幸福的寧靜感。

3.健全的健康(Physical Wellness):如醫療資源與疾病健康程度等。許多人為財富失去健康,殊不知健康才是快樂的基本條件。

4.健全的心理(Mental Wellness):如患有憂鬱症與心理疾病的人口。工作壓力或長期沒有成就感使人壓抑,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是幸福的基石。

5.健全的工作環境(Workplace Wellness):如失業率、失業救濟、職業訓練等。工作是有趣的,工作有時不是只為賺錢,而是能夠建立更高的價值感。

6.健全的社會(Social Wellness):如犯罪率的降低與法律訴訟的減少。快樂除了來自價值感,也來自朋友之間的關係,健全的社會提供互信與互動。

7.健全的政治(Political Wellness):如地方民主的普及、個人自由的保障等。政治的惡鬥常讓人民沒有安全感。

或許,政府施政除了振興經濟之外,環境、健康、心理、工作、社會、政治等,才是快樂國家所在乎的幸福感覺。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經理人月刊  56期

當責(accountability)不只是負責,是要完成「自己承諾的事」,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就算有不可抗力的意外,也不能擺出「我責任已盡」的態度,依舊要說明原因、提出解釋、設法解決,讓推拖到此為止。

什麼是「當責」(accountability)?你或許看過「accountability」「accountable」這兩個英文字,你的理解或翻譯是什麼?是「responsibility」「responsible」(責任、負責)的同義詞嗎?還是你隱約察覺有所不同,但是也找不到更適切的中文翻譯?

「當責」二字,是採用《當責》一書作者張文隆對於「accountability」的中譯。本期封面故事,要談的就是「accountability」的概念與工具,不只是「負責」而已,而是要你「負起完全責任,交出成果」。

把事做完,還要做得更好

要解釋「當責」的概念,很容易愈說愈抽象,不過如果從實際的情境切入,大概很快就能體會何謂「負起當責」的人,又與「沒有當責」的人有何不同?

在接獲主管指示將某份文件交給A公司總經理後,「當責者」並沒有隨手就將文件放入信封、貼上郵票,然後寄出給對方,而是立即詢問主管:「這是否為急件?」「要叫快遞嗎?」等到文件送出後,再與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

至於「沒有當責」者,又是如何呢?他很「負責地」即刻把文件塞入信封,貼上郵票,投進郵筒。日後當主管發現對方尚未收到文件,前來詢問時,他會說:「我已經寄出去啦!」「你又沒說要用快遞寄送!」「是郵局把信寄丟了,又不是我的錯!」

「又不是我的錯!」「這怎麼能怪我!」「該做的事我都做了!」……你經常聽到隔壁同事說出這樣的話嗎?又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工作者?

看過電影《A錢大玩家》(Rogue Trader)嗎?劇情描述一位名叫尼克‧李森(Nick Lesson)的28歲年輕期貨交易員,1995年2月在日本股票市場上豪賭,一個人利用兩個不同的帳戶,大玩套利戲法,而且還濫用職權更改內部稽核系統,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

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神戶大地震,導致日經指數崩盤,他卻認為只是短暫的損失,因此加倍賭資,希望在市場反彈時大賺一筆,銀行高層不察,仍繼續傾注資金,終至全盤皆輸,產生10億英磅的呆帳。

一夕之間,擁有232年歷史、英國最老牌的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宣告倒閉,以最不堪的方式走入了歷史,總結一句,就是缺乏監督。醜聞發生時,所有管理階層交互指責,沒有人肯承認錯誤。

老是將錯誤、責任歸咎於旁人者,豈止一般工作者而已,即使是要承擔起經營責任的高階主管,也經常是食指指向他人,或是雙手一攤,表示毫不知情。

刮風下雨,都是自己的責任

對你而言,「當責」或許是個陌生的字眼,但是當責要解決的問題,你一定非常熟悉。也因此,許多列名《財星》(Fortune)500大的企業,紛紛將「當責」(accountability)列入企業的使命或價值觀中;《哈佛商業評論》前總編輯史東(Nan Stone)直言:「當責」將成為未來10年的熱門用語;谷歌(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則說:「當責」是最新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視角。

以微軟(Microsoft)為例,「accountability」就是該公司六大價值觀之一,其定義如下:

「accountability」是說到做到,並且為所做的承諾擔起責任。每當承諾要完成某件事,那件事就會被完成。信任就是如此建立起來的。不只是對同事、員工如此,對顧客、事業夥伴與股東也是如此。

有時候,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導致承諾的事情無法兌現。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accountable的方式可以做出因應:誠實、對於發生了什麼狀況做出解釋。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捍衛自己,而是為了維繫關係。找出解決方案。把事情做對、做好。

由此可見,當責是要完成「自己承諾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就算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導致成果無法達成,也不能擺出一副「我責任已了」「這一切不是我能控制的」「是天要亡我」「我運氣真不好」的態度,依舊要負起當責:誠實說明原因,提出解釋,並且設法解決問題。

所以,當責並不是「唯成果是問」或是「不擇手段非交出成果來」,而是一種工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與他人所許下的承諾。凡是重然諾的人,就會「想盡辦法」達成任務,而非「用遍藉口」推諉塞責;即使最終未能使命必達,也不會逃避推託,把責任都歸罪到別人身上,而是會積極地構思補救之道。

對他人許下承諾、交出成果

無論是當責或負責,雖然都會對事或對人下承諾,不過負責是對自己下的承諾,常只是對自己的良心負起責任;當責的承諾對象還包括老闆、同事、客戶,乃至社會。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曾說:「對誰負責,至關重要。」從另一角度看,在當責文化的薰陶下,工作者將不會沉迷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敗猶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泥沼中,難以自拔也自我墮落。在當責式管理下,你要「交出成果」,交不出成果,就是失敗。

《當責》作者、推動當責概念不宜餘力的張文隆指出,責任有3個等級:

第一級是官僚:只關心自己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在乎客戶需要或成果;

第二級是負責:有責任感的人會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及對自己所訂下的承諾,並產出結果,不過通常不願承擔額外過失責任。

第三級是當責:不只交出成果,更常會「Under Promise,Over Delivery」,亦即提供給顧客意料之外的滿意。例如,電腦受損送回給原廠維修,客服人員告知你,維修時間需要7天,但3天後你就收到通知,說電腦已經維修完畢,這時你一定對於業者的服務品質大大加分。相反地,若是到了第7天還沒有回應,就算客服提出任何理由,客戶都是聽不進去的。

我們必須記住,對別人的承諾代表了你的信用,等到事情不如當初所承諾時,任何藉口都已太遲,「當責精神的產出目標不是100%,而是120%。」

不怨天尤人,不當受害者

當責的精神令人滿意、甚至感動,而無法當責的態度,則往往令人恨得牙養癢的,但偏偏自己有時候又難免有類似反應。

約翰‧米勒(John Miller)在《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書中提到了以下的例子:

一次我在加油站的便利商店,想找杯咖啡喝,當時咖啡壺是空的,於是我跟櫃臺後的先生說:「抱歉,沒咖啡了。」他指著距離不到15呎的同事說:「咖啡歸她的部門管!」

米勒聽後大為感嘆:「部門?在一個跟我家客廳同樣大小的路邊加油站?」

另外還有一次披薩外帶店漏掉了米勒點的餐,他只好踱步等待,飢腸轆轆的家人則待在車上,就在此時,櫃檯後的年輕人出其不意地說:「嘿,別怪我,我才剛換班呢!」

無論身處大企業、小公司或單純自己開家小吃店,如果你經常脫口而出「不關我的事」「是別人的錯」,甚至是「為什麼某某人工作老是出狀況,害我被罵」「為什麼我運氣這麼差」「老闆怎麼可以這麼不公平」,那麼你很可能陷入了「受害者循環」(victim cycle)中。

所謂的「受害者循環」正是當責的反面,每當你落入了「被害情結」,就只會跟其他成員相互指責、踢皮球、打太極拳、尋找代罪羔羊。誠如大衛‧迪利(David Dealy)和安德魯‧湯瑪斯(Andrew Thomas)在《當責式管理》(Managing by Accountability)書中所言,人們通常對事情並不太會有承諾的,他們只是很自然地做了他們所當做的,也正「因為人類的本性,我們才有了當責。」

然而,切記奇異(GE)前任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致勝》(Winning)一書所說的話:「商場上,不管是什麼狀況,視自己為受害者,只會自取其敗。……這種態度會斷了你所有的出路,這甚至是職涯死亡漩渦的開端。」

從找藉口到找結果,建立當責文化

今年,台灣大學98級、第13屆EMBA「新生開學營」(Oriental Camp)中,第一堂課就特別提出「當責」的議題。台大EMBA執行長陳鴻基強調,這是希望這群高管新生們能在正式開課前,就先建立起「當責」觀念,未來兩年才能在人生觀、事業、乃至生活上有所受益,畢竟到EMBA上課,不是只來學「外功」的,也要有扎實的「內功」,來增強外功的力道。

當今的管理工具多如繁花,多數是由外在理性科學的角度出發,制定出應遵守的規範,「當責」的管理概念,則是回歸人的價值觀,是一種由人類內心所產生的信念,正如陳鴻基所說:「當責是一種價值觀的改變」。

一個人很難自覺而去當責,因而需要藉助於文化的力量。如果組織中每一個人都能從「Get Reasons!」(找藉口)轉移到「Get Results!」(找結果),每一個人都練習把自己的責任往外擴張一些,那麼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能在市場中找到難以取代的優勢。

「The Buck Stops Here!」是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的名言,意思是「責任推拖,到此為止」。即使眾人都對政事推卸責任、互踢皮球,但是到了他身上,就無可推卸,他會全然負起決策成敗的責任。同樣地,在一個充分落實「當責」文化的組織中,每個人都很清楚:「有當責的人會責怪誰?誰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內。」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製作檔案的重點

為了讓各種不同的文件能夠以容易尋找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案件、進度來整理、分類,可以配合適當的文具,以追求最好的效果。

雖然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檔案夾,都可以用來裝訂文件,但是我主要使用的是「穿孔檔案夾」、「透明資料夾」和「透明文件夾」這三種檔案夾。

可以針對檔案夾的特性,以及歸檔的方式與用途,同時思考怎麼運用。
  
A.穿孔檔案夾

有時候隔了一段日子,無論是到文具店去實際拿起現貨來試用,或是看新的文具型錄來研究,進化的程度都會令人不由自主地睜大眼睛。

穿孔檔案夾也不例外,最新型的固定環不但重量變輕,而且可以簡單地單手開關,扣上檔案夾之後會自動鎖住,不必擔心文件掉下來,變得非常方便。

不過穿孔檔案夾最大的優點,其實是可以立刻把文件插入想要放的位置。

如果是透明檔案夾,想要放文件的位置已經放入了其他的文件,就必須一張一張抽出來重放,從這一點來考量,穿孔檔案夾真的是很方便。

我認為業務說明書最適合用穿孔檔案夾來歸檔。

在交接的時候,通常是前任的人先以口頭說明部分工作內容,再根據實際狀況邊教邊做。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都會一直去說明跟業務流程(本來處理事務的順序)無關的交接事項,即使特地做好了備忘錄或是說明書,之後會一直出現必須插在中間的文件。

能夠妥善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穿孔檔案夾。

由於我這十年來,都一直是以派遣的身分上班,所以有相當豐富的「交接」業務經驗,每次都是活用穿孔檔案夾的特性,來輕鬆完成交接的任務。

交接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

過了幾年,當你負責的業務要交給下一任的同事時,請給他們一個空的穿孔檔案夾,然後每次有文件交接告一段落的時候,就立刻交給對方,讓對方放入新的檔案夾中。

自己的穿孔檔案夾全部清空的時候,就表示所有該交接的任務都已經完成。如果在交接的最後一天還殘留未完成交接的內容,至少也可以用口頭說明。

另外,所有檔案夾都可以活用索引貼紙,讓自己能立刻打開想找的頁面。之前已經提過很多次,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大障礙,就是把時間花在找東西上。

而貼索引貼紙的要訣是讓每張貼紙錯開,不要疊在一起,如果按照不同的類別用不同的顏色,還可以讓索引貼紙更一目瞭然。

B.透明資料夾(CLEAR FILE)

透明資料夾的用途與穿孔資料夾不同,主要是存放不能打洞的文件,適合保管與整理傳送單底稿之類的文件、型錄或是資料。

我以前還在專利事務所工作的時候,必須按照申請專利案件的進度,製作每個階段的傳送單。因為文件的種類很多,所以口袋很多、能夠裝大量文件的透明資料夾就很好用。

因為專利事務所絕對不容許文件誤傳之類的失誤,所以我是按照客戶來整理出個別的檔案夾。

這不但是讓辦公桌上一次只需要放一本打開的檔案夾,目的也在於讓自己記住自己正在做關於A公司的工作。

另外,像是傳送單的底稿之類的資料,如果放在透明資料夾的口袋裡,可以把已經寫好製作文件重點的備忘錄,以及圈起一定要寫明的部份的參考範例,放在口袋的最外層。

如果放的是原稿,可以在每個口袋的最下方,用黃色的螢光筆註明Orig.等記號,這樣就不會不小心把原稿給用掉。

C.透明文件夾

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文具。雖然也經常被稱為透明資料夾,但是在這本書裡則是把它稱為透明文件夾。

我每次被派遣到不同的公司時,都會按照那個公司最合適的方式將文件歸檔。現在,是把傳送單的底稿全部放在透明文件夾中保管與整理。那是因為,現在所使用的傳送單,不像專利事務所的傳送單那樣要按照處理的階段分類,只要一張傳送單就可以處理整個過程,所以傳送單的種類變少了。

只不過為了避免誤傳,會按照不同客戶所屬的公司來統一透明文件夾的顏色。這樣當接受新的訂單,得把所有必要文件拿出來時,就只要從同樣顏色的透明文件夾中機械式地各取一份文件出來就可以了。

另外,因為可以用透明文件夾按照案子一份一份整理起來,最適合用來保管懸而未決(pending)的文件。

如果是用雜誌盒之類的縱向擺放,可以用硬紙板夾住透明文件夾,以防止文件順著重力沉到盒子底下去。


【以上內容摘自春光出版:《工作一次就做對》】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何文堂/總裁學苑教導力專欄顧問作家

 「人會依據行為的結果或影響來決定行為表現。」

 「我做的好不好?對不對?」「我應該繼續做下去,還是該再做改變?」這是被教導者在教導期間常有的疑問,因為要改善行為表現通常是一個循序漸進之歷程,需要按照教導所擬訂的改善行動計畫進行,這期間難免會遭遇到一些困難,尤其是要試著採用新工作方法,改變自己的習慣上面,因此在過程中需要教練給予持續給予協助與肯定,對於改善的表現提出中肯的回饋,適當肯定的力量可以帶領被教導者朝向正確方向持續前進。有些教練在教導後就擱置自己關注的焦點,而沒有給予必要的肯定與回饋,除了喪失了強化教導成效的機會,也容易造成當被教導者的憂慮和徬徨,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過好,因此教練絕對不要吝嗇於對被教導有好的表現時即時給予肯定。

 肯定被教導者的表現時,要注意仍是要運用事實描述的方式,指出讓被教導者明確的行為與表現,「你這在工作優先次序的排定上做得很好。」「你這次的周報表的內容完全依照規定(或共同決定的內容)製作,做得很好。」愈是具體的肯定愈能被教導者立即知道和明瞭。除了要用事實描述方式外,在給予肯定時尚需要遵守下列的原則。

 1.切合(Fit)個人
 這裡的個人代表兩個意涵,一是教練個人,指的是在給予被教導者肯定時,其所陳述的具體事實內容應是來自你的觀察與發現,儘量不要去引用他人的回報或回饋,發自個人才可產生真正鼓舞的力量。發自個人觀察的肯定之另一層面的用意是代表你持續在關注對方,這股力量可以督促被教導者注重自己的承諾,努力在績效改善的行動上。另一是被教導者個人,代表給予的肯定是針對個人而不是含糊的整個團隊,用「在某某事件上你做得很好。」而不要用「在某某事件上你們大家做得很好」,明確指出其個人的好表現,才能產生深入人心的力量。

 2.聚焦(Focus)教導目標的行為
 教練所肯定的表現是在教導中所期望被教導者所需改善和呈現的行為內容,亦即要聚焦在教導改善行動計畫的內容,儘量不要偏離主題,雖然成員的其他好的表現我們皆應該立即鼓勵與肯定,但在教導的過程中仍應守住教導目標的範疇,不要偏離,這樣才被教導者專注在應有的表現行為上。

 肯定的內容,只要與此次教導相關的行為上有所改善都要給予肯定,不用等待到最終的成效展現時再做,所謂積少成多,由小而大,有人擔心如此做會不會太驕情,我的建議是只要是出自真心誠意就不會如此,適當的肯定可以強化成員改善的信心,有助於教導工作的完成。

 3.掌握時效性(Timing)
 即時肯定的效力是最大,在教導改善的期間內對被教導者通常會處於緊張的狀態,要克服過往表現不佳的障礙,要適應新的作業方式,所以會希望在過程中能夠立即知道教練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教練要仔細觀察被教導者的狀態,有進步、有改善就要盡速給予回饋,鼓勵朝正向持續努力。

 教導是一段重新契合的過程,對被教導者來說是一個突破工作習慣的挑戰,在這過程中若是教練能與其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提供必要的肯定與回饋必可增進教導的成效。(本文原刊於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台灣收藏家實力堅強,吸引日韓畫廊進駐台北藝術圈。南韓最大拍賣業者首爾拍賣,將於30日首次來台預展;5月初將登場的台北國際當代藝博會,則吸引了15家日本畫廊與六家南韓畫廊參展,超過台灣畫廊的20家,創台灣藝術圈首例。

日韓業者積極進軍台灣,台灣本地畫廊也開始引進日韓藝術品。台灣畫廊業界龍頭索卡藝術中心近來推出日本當代藝術聯展,共展出18位日本當紅的當代藝術家作品,這是台灣今年最大的日本藝術展,頗受矚目。

首爾拍賣已有11年歷史,在南韓本地市占率約六成,並在南韓KOSDAQ掛牌上市。去年首爾拍賣在香港成立分公司,首次在港開槌。

本(4)月30日至5月2日,首爾拍賣將為今年的香港春拍來台預展,地點在台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這是首次有韓國拍賣行來台舉辦預展。

首爾拍賣行政總裁李學俊表示,亞洲藝術市場正逐漸整合,過往首爾拍賣在韓拍賣時,就已有台灣買家出手;去年在香港開拍,由於地點更為便利,台灣買家明顯增加,均積極搶標。

李學俊指出,為開拓台灣市場,首爾拍賣決定來台舉辦拍前預展,將展出日本藝術家如草間彌生、奈良美智以及韓國藝術家如弘京澤、李禹煥、李煥權和崔素榮等人的作品。

將在5月7日至10日於台北王朝大酒店登場的台北國際當代藝博會,也吸引眾多日韓畫廊參展。

台北國際當代藝博會總監羅健毓表示,本次共有43間畫廊參展,其中台灣畫廊占了20間,另有15間日本畫廊、六間韓國畫廊與兩間中國畫廊,日韓所占比重之高前所未見。

羅健毓說,近幾年來日韓當代藝術價格持續走高,實力堅強的台灣收藏家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日本本地收藏家根本不買日本當代藝術品,反倒是台灣收藏家積極買進,使日本畫廊樂意來台參展。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何文堂/總裁學苑專欄顧問作家

 「我不知道這件事這麼重要?為什麼沒有人明確地告訴我該做什麼?」

 讓成員認同問題存在才能有效進行教導工作,因為很多成員之所以一直犯同樣的錯誤、沒有改善應改善的地方,原因在於他不認為那是一個問題,所以一直維持原有習慣的做法。面對這種情形時有的主管會認為給他時間、給他機會卻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就選擇放棄不再做教導。其實更多的時候成員根本不知問題的嚴重度,因為主管從未正式的與成員探討對此問題的看法和期待,而只是隨口說說,故造成雙方的誤解。

 有一個很好的案例:一家企業的資訊部門主管決定不再聘任一個工作經驗豐富的程式設計師,主要原因是主管為了要確保上級交辦的商業智慧(BI)的應用系統可以順利上線,所以特別交代要定期討論和繳交進度報告,可是這位程式設計師一直沒有辦法準時繳交每週的工作進度報告給主管,儘管有多次的提醒他,仍是沒有做到,主管想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所以不想再聘用他。

 恰巧這位主管上了工作教導的課程,所以在下最後決定之前,他與這位程式設計師做了一對一教導,告訴他自己所看到的工作表現問題,結果這位成員很驚訝的表示:他與主管幾乎每天都會聊到有關應用系統中程式設計的進度,而且週會時也會做整週進度的口頭報告,因此他認為書面報告只不過是把每日工作進度的做記錄而已,並不必要。而且說:「我以為你已經知道所有的進度,因此沒有必要特別再做一份書面報告給你。」,經過對話後這位程式設計師才真正了解主管的意思是:「口頭簡報是不夠的,雖然它提供了一些資訊,但我還是需要一份詳細的書面報告,方便我彙整其他成員的進度和問題,並且在需要時可立即向高階主管提報。」,最後成員表達歉意,不應該自以為是的認為口頭報告可以取代書面報告,並同意以後會按時繳交報告。

 這個部門原本可能會損失一位不錯的程式設計師,在進行問題的確認與建立共識的步驟後,讓雙方可以對工作表現的落差有了共同的認知,接著就可以進行導正。

 一位成員會做出不合情理的事之原因,除了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法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真正的後果,所以主管在描述問題時一定要明確的讓成員了解,他錯誤或不當的行為對組織或團隊的具體影響,以及這些行為不做改變的話,對他未來在組織內成長發展的影響。愈明確愈清晰就愈有力量,也愈能讓成員開口說:「是,我同意有問題存在。」。有認知才會有認同,有認同才會產生行動。

 在這個案中另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這位主管是否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期待和標準,其實很多時候主管也會陷入「你應該了解我的意思」的迷思中,尤其是對相處久了的同事更容易發生這樣的問題。因此,主管要進行教導就是要先學會如何告知成員「問題」所在,讓成員認清問題所在,絕不要天真認為成員應該知道自己的問題。

 「自覺不足,就需依賴他覺。」在組織中要避免上述程式設計師的案例,最佳的方式就是明確告訴成員你關心和觀察的事項,協助成員在自覺不足的情況下,利用主管的提醒-「他覺」,來強化對問題的認知。(本文刊載於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如您對教導力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教導力)論壇上發表。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