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品牌藍圖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濟日報╱潘俊琳】

當國內代工製造業陷入「毛三到四」的困境,品牌價值就益發被彰顯出來,但品牌究竟是什麼?國家教育部講座教授梁定澎表示,品牌就是顧客對「有形的商品」,和「無形服務」的整體價值衡量;這兩者包括功能性的認知和情感上的體驗,加起來就是品牌形象和價值。
最高服務象徵 

梁定澎指出,品牌是商品或服務的象徵,但它就像氣球一樣地脆弱,曾經有價值的品牌,不代表現在還有價值,而現在有價值的,也不代表明天還有價值。像是諾基亞和柯達這兩個風雲一時的品牌,只因為一個方向的錯誤,即大幅落後甚至破產。
因此品牌就像氣球一樣,必須不斷地吹氣,才能夠維持它的價值,任何瑕疵都可能像針刺進氣球那樣,所有的努力一下子就付諸無形。
根據Brandz全球品牌排行榜調查,2012年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前5名,分別是蘋果、IBM、谷歌、麥當勞和微軟。Brandz是根據品牌價值、品牌貢獻和品牌動力,做為關鍵調查要素。
所謂的品牌價值,是以美元做計算的經濟價值,藉此評估業績和無形資產的價值。 

而品牌貢獻則是根據品牌對顧客購買決策的影響力,來考量企業獲利的能力。 

至於品牌動力,是反映未來一年,品牌是否能夠增值的前景指標。
許多業者都認為品牌是「宣傳」出來的,但梁定澎認為,品牌的價值不是宣傳出來的,因為品牌是商品建構在消費者心中的感受。
因此品牌經營,比製造研發更加困難,但是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產生感情的連結,那股無形的力量,比製造業更加強大。
品牌兩個字應該要拆開來理解,品代表「品質」,那是產品功能性的有形價值;牌是「招牌」,是無形的價值累積。
如何從有形的品質,創造出無形的招牌力,讓消費者在情感上產生認同,是品牌經營最重要的方向。
梁定澎表示,品牌不只建構在產品上,它還包括服務。所謂的服務也不只是售後服務,那種有形、有價的東西,它包含了功能性、象徵性和體驗等利益。
以手機來說,功能性的利益就好比通訊品質、影像解析度、上網速度。 

傳遞產品利益 

象徵性利益,就像是有些人感覺到使用iPhone,代表一種身分或精神上的認同。而體驗性利益,就是滿足使用者內心的渴望、感官愉悅以及各種多樣化的需求。
品牌所要傳遞的就是整體利益,製造導向的公司,通常都只看到功能性的利益,認為只要產品好,消費者就會認同,忽略了產品的整體服務,除了功能還有感情、嘗鮮、社會認同和情境的價值。
產品功能上的價值,好比3C產品大家都在比功能,因此只要功能強,很容易就可以在市場上勝出,但是一旦當功能失去優越性,也很快就會被取代。
嘗鮮的價值,就像是過去的蛋塔效應。而社會價值好比大家覺得拿著LV包包,就代表時尚;開賓士汽車可以彰顯身分。
至於情境價值就像下雨天,只有一個攤子在賣雨傘,消費者不買就要淋雨,這時不管雨傘好壞都很好賣,因為情境特殊,凸顯了它的價值。 

滿足客戶需求 

以製造起家的公司,很容易就陷入過度追求技術的迷思,梁定澎舉例,像是手機的照相功能,現在已經進化到16連拍,但實際上有多少使用者需要用到16連拍?畢竟16連拍還不如直接錄影,而現在智慧手機統統都有攝影功能。
在台灣要從製造轉品牌的過程中,製造商必需要思考,產品要傳達給客戶的價值,究竟是什麼?而客戶的真正需求又是什麼?
製造商如果能夠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產品,不管是高階或低階的商品,都能夠獲得品牌認同。而品牌的認同,從功能性、特色、消費者感受,進而產生感情認同,是一整套建立品牌的過程。感情認同雖是經營品牌的最高境界,但也非牢不可破,畢竟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
梁定澎指出,當產品的功能性開始落後,本身的特色就會漸漸褪色,影響到消費者的感受,進而動搖過去累積的消費者情感認同。
因此任何產品,都必需不斷改善、進步,如果沒有持續進步,就算是過去的金字招牌,都會蒙塵。 

【2013/01/28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吳嵩浩】

品牌經營與策略逐漸受到國內企業重視,但培育品牌相關人才卻相當不容易。以統一企業為例,早期培育第一批七人品牌小組,前後不但花了多年時間,還必須找到30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品牌講師來訓練這七位員工。此外,要落實品牌經營,企業組織架構也得進行調整。

統一企業行銷企劃室協理吳進嵩表示,民國76年是統一企業進入品牌世界的元年,當時為了與品牌接軌,統一派了七位同事接受訓練,當時國內企業對品牌認知都不深,MBA(企管碩士)在當時也都還不流行,別說專業人才,就連講師都不好找。

於是統一自行設計課程,一方面讓這七位學員到市調、廣告與媒體,試著透過管道了解品牌的價值與意義,然後尋求市場專業行銷人、外商企業資深品牌經理、市調與廣告工作者及媒體記者,到統一為學員上課。吳進嵩笑著說:「前前後後就請了超過30位講師來替這七名同仁上班,成本很高,但原本一年訓練一批品牌專才的計畫,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現在,甚至加速到每年訓練二批人才。」

「品牌經營,現在已經在統一內部形成次文化了。」吳進嵩表示,目前統一企業內部組織除了產品經理,還設置了多位品牌經理職務,讓品牌經營的概念藉由組織人事深入企業內部。

統一企業對外也非常重視落實品牌承諾。吳進嵩舉例,統一從2000年起擬定一名為「千禧之愛」的十年人文工程,主題精神為尊重生命、彼此關懷、樂觀進取與親近自然,就是強化品牌承諾的重要工具。

吳進嵩說:「如有違品牌承諾,能賺再多也不能做!」這正是企業經營品牌形象所必須持有的態度。

【2010/01/13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理人月刊59期 

學溝通:銘珍食品廠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文炳。由於父親猝逝,林文炳年僅24歲時,就被迫扛下接班重擔。面對動輒幾十年資歷的老師傅,個性不善表達,沒有歷練又缺乏自信的林文炳,連差遣員工都不敢,只能每天悶頭跑業務,卻又被客戶指著鼻子當面大罵。瀕臨崩潰的林文炳,從卡內基克服憂慮的「魔術方程式」中走出陰影,重新建立自信、學習溝通,成功地傳承技藝、勇於創新,重振業績。

我是在2007年,經由客戶的介紹,半推半就地參加「戴爾‧卡內基班」。而且,課程才進行半小時後,我就想「閃人」了!

我印象中的「教室」,是老師在台上講話,學生在底下埋頭苦抄筆記。但是,在卡內基的課堂上,卻是所有的人排排坐,針對主題來發言,除了要跟左右的同學交換意見,還得上台分享心得,對當時個性怕生、缺乏自信的我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善溝通,接班重擔備感壓力

我家族經營的食品廠,創立於1892年,是台灣歷史最久的豆沙餡製造廠。10年前,我剛退伍就回家裡幫忙,當時所有事業都是由父親打理。不料,才沒過多久,尚值壯年的父親竟突然病逝,公司頓時群龍無首,母親也因此罹患憂鬱症。

不得已之下,年僅24歲的我,接下了這家百年老店的總經理職務。我沒有絲毫喜悅,反而備感驚慌。公司裡的員工、老師傅都跟了我父親幾十年,許多人的工作資歷甚至比我年紀還大。表面上看來,他們似乎還算服從我的領導,但是我很清楚,其實他們都在背後質疑我的能力。完全沒有社會歷練的我,別說是授權了,就連差遣或命令底下的員工都不敢。

再加上我天生表達能力不好,不善於交談,有意見也不敢說,只懂得悶著頭做事,於是便把所有業務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去拜訪客戶,拚命地想維繫住父親多年來建立起的人脈。

不過,我的辛苦卻沒得到其他人的肯定。有次在一場飯局上,合作多年的客戶藉著酒意,直接指著我的鼻子罵說:「你永遠比不上你父親!」聽到這句話,我徹底地崩潰了,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全是一場空。

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找回自信

雖然卡內基的訓練方式一度讓我想逃避,不過想到我面臨這些問題,就覺得必須徹底改變自己,因此還是堅持到底,將課程上完;事後證明,自己的堅持是值得的。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書中指出,「你必須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第11條原則)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當時的我,根本走不出強人父親的陰影,更無法接受他驟然辭世、把家業留給我的事實。面臨低潮時,我非但不懂得正面思考,還會過度鑽牛角尖、拚命往壞處想。

另外,卡內基也有一套克服憂慮的「魔術方程式」非常有效,其內容分成3步驟,分別是: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接受最壞的狀況,並且設法改善狀況。

循著這些步驟,我才發現,「事情其實沒我想得那麼糟糕!」藉由卡內基的訓練,我知道自己還有許多優點和潛力沒有發揮。建立自信後,我定下心來思考眼前的問題,設法從中找出解決之道。於是,我開始學習與員工溝通,還將卡內基原則應用在激發員工創意及主動解決問題上。

讓員工自己找問題、解決問題

公司裡有幾位現場作業人員,本來讓我很頭痛。他們遇到問題時,不是欲蓋彌彰(怕被主管罵),就是視而不見(反正不關他們的事),等到客戶抱怨產品品質不好,才又趕忙辯稱:「其實我早就知道這個問題了。」甚至,乾脆將所有責任推卸給其他部門的同仁。

有次在召開「如何降低客訴」的會議上,我的特助(也上過戴爾‧卡內基班)提出了「自主檢查白板制度」,我們訂做了兩個大白板,放在公司最明顯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看到的問題寫出來,並藉此改善產品品質。

這個制度的靈感來源,正是受到《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的啟發:「讓員工可以自己找出問題,自己做系統性的分析思考,自己解決問題,並且對產品的品質更有責任感。」

然而,這套制度一開始執行時,成效不彰,沒什麼人願意把看到的問題寫在白板上。於是,我們又結合獎勵措施,各部門只要發現並解決1個問題,公司就發300元獎金。結果才推行第一個月,某部門就因為找出了18個問題,而得到5400元的獎勵。

見賢思齊之下,其他部門也從善如流,因而漸漸在公司內形成了一股「沒事就在找問題」的風氣。而在現場作業人員和品管人員的同心協力之下,我們終於解決了工廠內許多足以造成重大品質缺失的問題。

老師傅感受尊重與成就,願傳承技藝

「自主檢查白板制度」非常成功,改善了長久以來的品質問題。累積成功經驗後,我的自信又進一步增強,在管理上也開始更得心應手。家族事業要能永續經營,關鍵就在於技藝的傳承;而在糕餅業,最仰賴的就是老師傅的經驗跟手感。

不過,有些老師傅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術外傳,難免會留一手。為此,我召集品管、研發人員組成「核心技術小組」,在公司內部創辦「銘珍大學」,稱老師傅們為「教授」。「核心技術小組」的每個人輪流進工廠向師傅學習,並且將學習得來的經驗,撰寫成完整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

這麼做的結果,不但老師傅覺得受到尊重、有成就感,公司也得以將累積在老師傅身上的珍貴技藝,傳承給資歷較淺的工作者,達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2007年3月,銘珍食品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ISO 22000與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雙認證的豆沙餡工廠。在同業削價競爭的環境中,我們以客製化的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平均成交價格約為同業的2.5倍,客製化的策略使我們業績比以往成長20%。

其實,卡內基不太會明確地教你如何創新或管理員工,追根究柢,我就是因為更有自信、更喜歡自己、更了解人生的目標,才讓我勇於創新、放手授權。

然而,自信並不會因為你看了書、聽了演講就隨之增強。想培養自信,你一定要克服恐懼,趕走軟弱、悲觀的念頭,讓勇敢面對問題的毅力與決心,在心中慢慢萌芽、茁壯。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專題報導】 

便利商店越來越多,各便利商店都希望藉由差異化,吸引讓消費者上門,但差異化又不能曲高和寡,因此如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正是各大便利商店大顯神通之處。

全台近萬家的便利商店,已成為台灣人共同的消費記憶,收集Hello Kitty、好神公仔成為全民運動;在便利商店喝咖啡成為常態;買年菜、訂蛋糕也成為不少人的例行公事。這些都是便利商店創造出的新商機。

走進便利商店買飲料、拿著信用卡帳單去繳費、在冬天寒冷季節裡吃碗關東煮、或把廢電池拿到便利商店回收,這些生活點滴,正是便利商店潛移默化改變消費者行為的商業模式。

萊爾富行銷協理趙坤仁說,便利商店創造過不少差異化商品,從早期的4度C鮮食,到後來透過預購與物流創造延伸性銷售機會,現在更透過多媒體機創造長尾銷售,但未來的便利商店的差異化決勝點,將是在既有商品升級與服務加值兩部分。

以各便利商店都有的關東煮為例,7-Eleven兩個多月前推出與龍口粉絲獨家開發的沖泡式粉絲,主攻上班族午、晚餐市場,迄今已賣出上萬包的粉絲,並帶動關東煮業績成長兩成。

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說,7-Eleven現在朝向「Food Store 」概念發展,三餐都可以在7-Eleven解決。除增加食品選擇外,也嘗試改變鮮食的陳列方式,引進超市使用的中島冷藏櫃,藉由改變陳列方式,提高消費者選擇意願,並帶動三明治、沙拉等業績成長。

全家則在十幾家店測試販售生鮮商品的可能性。全家便利商店執行副總葉榮廷說,在某些封閉型的社區商圈,消費者採購生鮮較不方便,便利商店若能適度適量增加蔬果、肉類,只要將耗損控制在範圍內,超商跨入超市也不無可能。

萊爾富五年前開始嘗試在便利商店裡附設現烤麵包,在單店引進大型專業烘焙機器,就是要讓消費者到便利商店就能吃到新鮮的麵包。

【2009/09/28 經濟日報】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盧希鵬】

達爾文的演化論說:「適者生存」。所以非洲羚羊愈跑愈快,因為跑慢的羊都被獅子吃了。這個道理還蠻激勵人的,我們要努力,要愈跑愈快,免得被社會淘汰。

但是,適者生存也發生在獅子那一端,因為只有跑得快的獅子捉得到羊吃,所以經過長時間的演化,獅子也愈跑愈快,這也蠻激勵人的。

如果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卻發現獅子與羊都愈跑愈快,這個世界步調變快了,草原中變得更緊張,但是仍然擺脫不掉羊被獅子吃掉的命運。因為演化的物種,不只是非洲羚羊,還包括了獅子,這就叫做協同演化。

協同演化也會發生在人類的社會。

以前農業社會,大家步調很慢,依然能勉強養活七、八個孩子。工業社會中,步調變快了,收入變多了,但工作時間也更長,壓力也更大,卻連一、兩個小孩都養不起了。為什麼?因為隨著大家所得的提高,房價、教育、娛樂的需求也一起提升了,原來這也是一種協同演化。

因此,當工廠投資了自動化的設備,生意不一定會更好,因為所有工廠都自動化了。

企業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客戶也不一定會忠誠,因為你把他們寵壞了,不久就會將客製化服務視為理所當然。於是企業開始加班,提供更快速與周到的服務,但是業績不一定更好,因為客戶也在演化,競爭者也在演化。

協同演化的結果,這個世界步調愈來愈快、壓力愈來愈大,大家不見得比較快樂。

企業所面臨的環境,是個生態。過去的競爭策略,考慮的只是自身的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但是在協同演化的生態環境中,我們必須考慮到所有參與者的利益與變化。

過去適者生存的競爭觀點,強調的是殲滅競爭對手,認為競爭者是靜態的,只有我在變化;這是一廂情願、一家歡樂幾家愁的情境。

許多的壓力來自於競爭,當每一個人與每一企業都企圖打倒對手時,壓力自然很大。

協同演化強調的是合作,大家一起成長。像是當初微軟公司的策略,必須要考慮到硬體公司的利益。拍賣網站的策略,必須考慮到買家與賣家的利益。品牌商的策略,必須要考慮到供應商的利益。

有錢大家賺,不再是你死我生,而是大家一起生存。

演化,不會發生在單一物種。所以我們要開始學習合作,一群人一起成功,比獨自的成功快樂許多,這也是一種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的智慧吧!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