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專題報導】 

便利商店越來越多,各便利商店都希望藉由差異化,吸引讓消費者上門,但差異化又不能曲高和寡,因此如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正是各大便利商店大顯神通之處。

全台近萬家的便利商店,已成為台灣人共同的消費記憶,收集Hello Kitty、好神公仔成為全民運動;在便利商店喝咖啡成為常態;買年菜、訂蛋糕也成為不少人的例行公事。這些都是便利商店創造出的新商機。

走進便利商店買飲料、拿著信用卡帳單去繳費、在冬天寒冷季節裡吃碗關東煮、或把廢電池拿到便利商店回收,這些生活點滴,正是便利商店潛移默化改變消費者行為的商業模式。

萊爾富行銷協理趙坤仁說,便利商店創造過不少差異化商品,從早期的4度C鮮食,到後來透過預購與物流創造延伸性銷售機會,現在更透過多媒體機創造長尾銷售,但未來的便利商店的差異化決勝點,將是在既有商品升級與服務加值兩部分。

以各便利商店都有的關東煮為例,7-Eleven兩個多月前推出與龍口粉絲獨家開發的沖泡式粉絲,主攻上班族午、晚餐市場,迄今已賣出上萬包的粉絲,並帶動關東煮業績成長兩成。

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說,7-Eleven現在朝向「Food Store 」概念發展,三餐都可以在7-Eleven解決。除增加食品選擇外,也嘗試改變鮮食的陳列方式,引進超市使用的中島冷藏櫃,藉由改變陳列方式,提高消費者選擇意願,並帶動三明治、沙拉等業績成長。

全家則在十幾家店測試販售生鮮商品的可能性。全家便利商店執行副總葉榮廷說,在某些封閉型的社區商圈,消費者採購生鮮較不方便,便利商店若能適度適量增加蔬果、肉類,只要將耗損控制在範圍內,超商跨入超市也不無可能。

萊爾富五年前開始嘗試在便利商店裡附設現烤麵包,在單店引進大型專業烘焙機器,就是要讓消費者到便利商店就能吃到新鮮的麵包。

【2009/09/2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