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伊娃兒‧撒布】
歷經幾次組織重整,面對去年金融風暴的襲擊,宏碁是台灣少數逆勢成長的品牌。
2000年底,宏碁決定將品牌和代工分家,並於隔年年中完成了分家與合併的工程,其中,原宏碁製造事業體分出,成立緯創資通,由林憲銘領軍;宏碁則整併旗下的宏碁科技,由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貫徹「acer」品牌的經營。
主打品牌 代工業務外包
王振堂在「2009年台灣國際品牌論壇」專題演講時坦言,回顧企業切割初期,當時企業內、外幾乎沒人看好,甚至內部員工都認為,台灣要發展品牌是不可能賺錢,而他只能當「兩年的砲灰」,兩年後自會知難而退。在一片「看衰」的聲浪下,連王振堂也沒把握可以成功經營品牌。
分家初期,宏碁內部雜音不斷,導致代工業務無法順利轉給其他代工廠,直到2002上半年,LCD顯示器缺貨,緯創接到Dell的訂單,導致宏碁的出貨產生問題,王振堂才警覺,若再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成功將產品的代工業務外包出去後,品牌事業開始正向循環,「acer」品牌和通路優勢逐漸在市場嶄露頭角。當時,Dell的網路直銷模式當紅,不論學者、媒體和產業分析師都認為Dell的直銷模式是「通路」的最後答案,將消滅所有實體通路,但王振堂「不信邪」,並設計新的經銷模式,與Dell一較高下。
不相信市場只有一種可能,宏碁精簡既有的資訊流、物流、金流,讓銷售流程做到最快,並與其他實體通路合作、分享合理利潤。王振堂說,Dell賺8%,宏碁賺2%到3%就好。雙贏策略,讓新的經銷模式直到如今都持續奏效。
為了成功立足世界,宏碁近年相繼併購捷威(Gateway)、歐洲電腦製造商Packard Bell,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資料顯示,去年個人電腦出貨量已經超過3,300多萬台。
成功併購國際品牌後,宏碁決定採「多品牌策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走多品牌,是為了要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王振堂分析,資訊科技發達,讓個人電腦普及如汽車、衣服一樣,成為大眾化商品,技術不再是主導購買決策的因素,消費過程和行為趨近於消費性產品,即使是同一個價格,也必須推出不同的品牌和產品讓消費者選擇。
決策錯誤 千億元買經驗
「剛愎自用,是許多亞洲公司發展品牌最大的瓶頸。」王振堂坦言,過去宏碁品牌無法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在於對國際市場瞭解不夠,而不自知。他表示,過去台灣宏碁總部的高階主管都自認非常國際化、瞭解市場,卻因為當初的決策都太「台灣中心」和製造導向,以為節省成本就可以創造品牌競爭力,這在執行行銷活動時完全不可行。
過去宏碁由於輕忽品牌行銷的學問,導致決策錯誤,虧錢不計其數,在美國最慘的五年,曾經虧掉了1,000億元。歷經「血的教訓」,宏碁決定放手,讓最熟悉市場、通路和客戶的第一線國外行銷主管,來主導品牌行銷策略。王振堂表示,曾經有媒體質疑,宏碁外國員工比率愈來愈高,甚至外國高階主管也比台灣人多,到底是哪一國企業?
王振堂說:「宏碁是擁有國際品牌的全球化公司,所以要用全球的人才和資源,去做全球的生意。」對宏碁而言,要成為國際企業必須要接納不同專長、不同膚色的人才,唯才是用,才有機會成功立足於國際市場。
王振堂強調,宏碁過去就是因為太排外,認為外國人不可信,因此錯失很多優秀行銷和品牌發展人員。台灣雖然擁有紮實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專業能力,但品牌發展不能單靠既有的優勢,還需要熟悉市場變化、具備多元行銷能力的人才。
借力使力 延攬優秀人才
不可諱言,外國人的品牌行銷能力還是優於台灣人,因此近幾年延攬許多國外優秀的行銷人才,借力使力,透過外國員工瞭解全球各地客戶的需求,以推出符合消費者期望的產品。
他指出,經營品牌雖然需要耗費許多資源和金錢,「虧錢只是一段過程,是可以被規劃的。」企業在發展品牌時最好規劃明確的發展藍圖,當方向偏離,可以在重大損失和挫敗時,即時調整品牌發展策略,才有機會反虧為盈,開創品牌活路。(相關資訊請上:品牌台灣網站brandingtaiwan.org)
【2009/07/14 經濟日報】
歷經幾次組織重整,面對去年金融風暴的襲擊,宏碁是台灣少數逆勢成長的品牌。
2000年底,宏碁決定將品牌和代工分家,並於隔年年中完成了分家與合併的工程,其中,原宏碁製造事業體分出,成立緯創資通,由林憲銘領軍;宏碁則整併旗下的宏碁科技,由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貫徹「acer」品牌的經營。
主打品牌 代工業務外包
王振堂在「2009年台灣國際品牌論壇」專題演講時坦言,回顧企業切割初期,當時企業內、外幾乎沒人看好,甚至內部員工都認為,台灣要發展品牌是不可能賺錢,而他只能當「兩年的砲灰」,兩年後自會知難而退。在一片「看衰」的聲浪下,連王振堂也沒把握可以成功經營品牌。
分家初期,宏碁內部雜音不斷,導致代工業務無法順利轉給其他代工廠,直到2002上半年,LCD顯示器缺貨,緯創接到Dell的訂單,導致宏碁的出貨產生問題,王振堂才警覺,若再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成功將產品的代工業務外包出去後,品牌事業開始正向循環,「acer」品牌和通路優勢逐漸在市場嶄露頭角。當時,Dell的網路直銷模式當紅,不論學者、媒體和產業分析師都認為Dell的直銷模式是「通路」的最後答案,將消滅所有實體通路,但王振堂「不信邪」,並設計新的經銷模式,與Dell一較高下。
不相信市場只有一種可能,宏碁精簡既有的資訊流、物流、金流,讓銷售流程做到最快,並與其他實體通路合作、分享合理利潤。王振堂說,Dell賺8%,宏碁賺2%到3%就好。雙贏策略,讓新的經銷模式直到如今都持續奏效。
為了成功立足世界,宏碁近年相繼併購捷威(Gateway)、歐洲電腦製造商Packard Bell,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資料顯示,去年個人電腦出貨量已經超過3,300多萬台。
成功併購國際品牌後,宏碁決定採「多品牌策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走多品牌,是為了要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王振堂分析,資訊科技發達,讓個人電腦普及如汽車、衣服一樣,成為大眾化商品,技術不再是主導購買決策的因素,消費過程和行為趨近於消費性產品,即使是同一個價格,也必須推出不同的品牌和產品讓消費者選擇。
決策錯誤 千億元買經驗
「剛愎自用,是許多亞洲公司發展品牌最大的瓶頸。」王振堂坦言,過去宏碁品牌無法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在於對國際市場瞭解不夠,而不自知。他表示,過去台灣宏碁總部的高階主管都自認非常國際化、瞭解市場,卻因為當初的決策都太「台灣中心」和製造導向,以為節省成本就可以創造品牌競爭力,這在執行行銷活動時完全不可行。
過去宏碁由於輕忽品牌行銷的學問,導致決策錯誤,虧錢不計其數,在美國最慘的五年,曾經虧掉了1,000億元。歷經「血的教訓」,宏碁決定放手,讓最熟悉市場、通路和客戶的第一線國外行銷主管,來主導品牌行銷策略。王振堂表示,曾經有媒體質疑,宏碁外國員工比率愈來愈高,甚至外國高階主管也比台灣人多,到底是哪一國企業?
王振堂說:「宏碁是擁有國際品牌的全球化公司,所以要用全球的人才和資源,去做全球的生意。」對宏碁而言,要成為國際企業必須要接納不同專長、不同膚色的人才,唯才是用,才有機會成功立足於國際市場。
王振堂強調,宏碁過去就是因為太排外,認為外國人不可信,因此錯失很多優秀行銷和品牌發展人員。台灣雖然擁有紮實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專業能力,但品牌發展不能單靠既有的優勢,還需要熟悉市場變化、具備多元行銷能力的人才。
借力使力 延攬優秀人才
不可諱言,外國人的品牌行銷能力還是優於台灣人,因此近幾年延攬許多國外優秀的行銷人才,借力使力,透過外國員工瞭解全球各地客戶的需求,以推出符合消費者期望的產品。
他指出,經營品牌雖然需要耗費許多資源和金錢,「虧錢只是一段過程,是可以被規劃的。」企業在發展品牌時最好規劃明確的發展藍圖,當方向偏離,可以在重大損失和挫敗時,即時調整品牌發展策略,才有機會反虧為盈,開創品牌活路。(相關資訊請上:品牌台灣網站brandingtaiwan.org)
【2009/07/14 經濟日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