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郭特利】
宋太祖趙匡胤在唐朝滅亡後的紛亂的五代十國末期,以一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兵變手法,取代後周,接著逐步統一割據各地的藩鎮勢力,建立了再度統一中原地區的宋朝。
有鑑於唐朝末期各地藩鎮割據,造成中央政權無法有效管理各地區,「鞏固中央政權,削弱地方兵權」與「重文臣,輕武官」就成了宋朝立國之後的基本國策。趙匡胤此舉確實避免了宋朝重蹈唐朝後期各地藩鎮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但也因此讓宋朝無力抵抗北方異族的侵略,而形成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弱勢」統一政權,甚至後來形成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其矯枉過正的發展,可能不在趙匡胤的預期之中,但應可做為我們規劃策略時的借鏡與參考。
趙匡胤在立國之初,為避免重蹈唐朝末期武將割據四方的分裂局面,有系統地在內政以「重文輕武」為國策,在軍事上以「消極的防守」面對北方異族。
在此政策的影響下,確實讓宋朝內部安定而少有內亂,也達到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的繁榮;卻也同時造成了國家武力積弱不振,無法抵抗北方異族的入侵,不僅面對西夏、契丹用兵時,常遭挫敗,更甚至在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使徽、欽二帝被金人所俘,而從此宋朝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國土疆域只剩趙匡胤當時的五分之三,史稱南宋,152年後,南宋亡於蒙古,319年的宋王朝至此告終,結束了其在歷史舞台上的演出。
歷史上對宋朝的評價頗有兩極化的趨勢,從文化與經濟面看,儒家文化與科技發展同步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兵變,人口從宋太宗(980年)的3,250萬增至宋徽宗的(1110年)的1億1,275萬,甚至有史學家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主要年代。但一向主導中原政權的漢民族,在宋朝時期似乎也是最窩囊的時期,從北宋時期的與遼約為兄弟之國、每年給銀絹數十萬,到南宋時皇帝被俘與偏安江南,也似乎都是歷史上所少見。
以企業管理來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項短期奏效的改善計畫,有時也可能會損及長期競爭力,舉凡刪減研發與品牌支出,可能可以改善短期獲利,也可能影響長期競爭力;聚焦核心事業,可能可以厚植本業競爭力,同樣也可能錯過新興事業的成長機會。
評估策略時,平衡長短期的目標與策略,避免矯枉過正,應是必要考量!
(作者是奧圖碼投影機Optoma亞洲區總經理)
【2011/12/06 經濟日報】
- Dec 06 Tue 2011 09:00
Telly觀點/平衡長短期目標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