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伊娃兒‧撒布】

全球戰略大師、「動態競爭理論」創始人陳明哲指出,台灣自創品牌若先進軍中國市場,可減低競爭者對台灣企業的反擊,並增加對手回應的障礙。因此,先從中國市場打響華人品牌,或許是台灣企業進軍國際品牌市場的捷徑。

為協助台灣品牌成功邁向國際,今年7月8日到10日第五度舉辦的「CEO品牌經營策略班」活動,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並由財團法人智榮文教基金會標竿學院承辦,將邀請目前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任教的陳明哲,透過「動態競爭理論」分析金融風暴後國際情勢的轉向,讓台灣企業可以善用既有的優勢,從詭譎多變的國際市場找出品牌之路。

陳明哲在台東出生長大,17歲才離開台東,自嘲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但也因此可跳出來既有框架看事情,從較高層次分析動盪不安的國際情勢。

中國經濟再崛起 國際影響力擴大

「美國經濟在這次金融風暴受傷很重。」陳明哲舉例,光是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就各裁掉了3.5萬和7.5萬人,預估全球今年年底約有5,100萬個工作會消失;而從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共有約50兆美元的資產憑空消失,其中13兆美元的財富來自美國。

中國經濟的「再崛起」,更讓昔日由美國主導的國際情勢,出現權力不平衡的狀態。陳明哲指出,中國和美國企業的競爭將會持續加強,尤其在資源、人才或職務上會有更多的衝突。例如去年12月起,中國就派了三個團到倫敦、芝加哥、紐約招募金融人才;甚至今年1月,中國證交會又派人到美國大舉徵才,「類似這種的競爭只會繼續加速。」

陳明哲以最近麥肯錫訪問全球1,000多名企業高階主管的調查結果為例指出,約有71%的人認為金融風暴後,中國的影響力會更強大;57%的人則認為,美國的影響力會持續下降。面對全球權力結構產生的微妙變化,他建議台灣企業應仔細思考在經濟的範疇中,如何扮演好中國和美國間的角色,包括產業價值鏈的位置、產業分工的態勢,以及台灣企業下一波的發展方向。

「現在是一個關鍵的時刻。」陳明哲指出,台灣目前在企業管理機制、科技技術,甚至文化保存等方面,都比大陸領先,但中國發展太快,這種優勢從動態競爭理論的觀點來看是「稍縱即逝」。

台灣企業決勝點 產業分工搶卡位

「這已是燃眉之急!」陳明哲強調,過去台灣錯過太多優勢和機會。以十年前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亞太金融中心計畫為例,若以當時台灣的條件和情勢,其實很有機會達到目標,但因為政治角力,擦身而過。

放眼未來,台灣企業的首要之務是先接受中國「再崛起」的事實,因為下一波全世界最激烈的市場一定在中國大陸,台灣應思考如何利用文化相近的「主場」優勢、中西兼併的管理優勢、代工經驗累積的研發技術優勢,在未來兩、三年,培養其他國家企業、甚至大陸企業難以取代的優勢。

「這一波若沒趕上,未來競爭會很吃力。」陳明哲認為,現在是台灣企業站上國際市場最關鍵的時刻,雖然過去頂新和宏碁豎立了好的典範,但台灣需要更多這樣的企業。

先做好市場區隔 鴨子划水打天下

從代工起家,台灣企業要成功走向品牌之路,要做好市場定位。陳明哲表示,台灣其實許多做B2B的企業品牌已經做得不錯,但台灣企業若想要發展B2C的品牌,須選好產業和時機,做好市場定位。以韓國的現代汽車為例,原本品牌發展得並不順,後來因為將服務保固期限由七年延長到十年,成功區隔市場,引起客戶注意,轉成服務為導向的企業,品牌起死回生。

陳明哲也建議,台灣若想從代工轉型到自有品牌,並進軍B2C市場,最好先選擇文化意涵相近的中國市場,打響華人品牌後,再進軍國際品牌市場。尤其一定要避開既有客戶的主力市場,否則直接進軍B2C品牌,會挑戰既有客戶,自有品牌還沒發展成熟,就被客戶視為對手,抽走代工的訂單,賠了夫人又折兵。

近幾年,最佳的成功典範就屬宏達電。陳明哲指出,宏達電一方面在國際上和電信大廠合作發展共同品牌,另一方面在這些客戶之外的市場如中國,推出自有品牌,這就是聲東擊西的觀念,以鴨子划水方式發展自有品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物品牌演藝 的頭像
    大物品牌演藝

    大物品牌演藝有限公司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