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高端訓】
開車經過紅綠燈停下來,觀察每個過往行人是我生活中的「功課」,不只觀察他們的表情、步伐的快慢,也觀察他們的打扮。
相較於日本、香港,台灣的男性普遍不太重視自己的穿著,也比較不具有美感,通常由身上的配件即可看出端睨,例如不是腕錶很「懷舊」,就是皮帶「斑駁」或是鞋子穿到變形沒光澤。
反觀女性則很不一樣,衣櫃裡永遠少一件衣服,鞋櫃裡也永遠少一雙鞋子,全身上下的行頭,不但要光鮮亮麗,還要跑在時尚的最前端,因此想要做女人的生意,就不能不重視美感。
女性是美感經濟的領航者,業者絕對不能忘記女性,也就是不能不去經營美感,餐飲品牌更是如此。
餐飲就是美食,美食就是食物要「美」; 餐廳,就是重視餐也要重視「廳」,廳就是氣氛要美。行銷大師柯特樂 (Kotler)說:「好餐廳的美食和用餐體驗同樣重要。」清楚指出經營餐飲品牌就是要經營美感體驗,台灣的餐飲業蓬勃發展,菜色都有一定的水準,但餐廳開開關關,長存的品牌不多,主要就是難以掌握到消費者對美的品味。
王品集團的餐飲品牌,60%以上是女性的客人,有些品牌甚至高達75%,可以說女性消費者主導了餐飲業,也主導了美感走向,能補捉到她們對美感的喜好,就能得到青睞。
消費者對餐飲品牌的美感體驗,可區分為外部及內部。外部體驗是指消費者尚未進到餐廳前所接觸到的所有文宣,包括廣告、店招、POP、網站、eDM等。這些文宣都必須符合時代的美感與品味,才能引起消費者的好感度,進而來店消費。如果未到位,就會聽到「這家餐廳很俗,東西一定不怎麼好吃」之類的評價,因而錯失第一次接觸的機會,菜色再好吃也枉然。
內部體驗則是指消費者進到店時感受到的氛圍,又分為入店時、用餐前、用餐中及用餐後等四項。入店時感受到的是餐廳的裝潢氣氛,裝潢氣氛決定了客層(是價位以外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太高級貴氣的裝潢年輕人不敢進去,燈光太昏暗的裝潢年紀大的人不喜歡。
用餐前的體驗包括了桌面的擺設、菜單等,菜單通常是顧客除了水杯以外第一個接觸到的店內物品,菜單設計的美感與質感,決定了對菜色的預期。
用餐中的體驗主要包括了餐具、菜色等,優質的餐具可以提升菜色的美感且讓食物更好吃。在王品我們用「三哇」來評量菜色,第一「哇」指的就是菜色端上桌,顧客光用眼睛看就會興奮地「哇」出來。
用餐後的體驗,就是離去之前會做的事,包括上化妝間及櫃台結帳。化妝間一定要乾淨無味,櫃台則是另一重點。一般餐廳櫃台都會擺一些雜物,例如開幕時廠商送的金錢樹、招財貓,或者店長生日時,男朋友送的花等,這些舉動都會破壞餐廳品牌想要營造的質感,殊不知櫃台是客人離去前最後的印象,不可不慎!米其林評比中,第一顆星給了食物,要得到第二及第三顆星,則除了食物,還必須由服務及氣氛等多項因素共同決定。所以「美」「食」品牌,食物好吃是必然,美感則讓食物昇華,讓品牌永續。
(作者是王品集團品牌總監,國立台北大學企管博士班研究生)
--------------------------------------------------------------------------------
第一品牌老二哲學 ‧管理雜誌 【文/丁永祥】
海嘯過後,全球企業就像裸身泡在冰冷刺骨的白令海中,在這個時刻,任何可以保暖、維繫一線生機的工具,都彌足珍貴——而副牌經濟,正是其中之一。
對企業而言,人員資本、創新研發、風險管理……,諸多策略在2008年3月後,都重新佈局。但這裡頭,也不乏有許多致勝關鍵,是早在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倒下時(全球金融海嘯中第一間被收購的投資銀行)就已經存在,它們不見得是新方法,但卻十分管用。
副品牌的經營,就是其中之一。
消費價值轉變,催化副牌效應
行政院主計處公佈最新的失業率,預估將超過5.6%,失業人數將突破60萬人。而全世界其他地區,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三月份剛剛提出警訊,歐盟的失業率正在逼近「10%」!
沒工作就沒收入,消費預算就會緊縮,而一旦消費者預算緊縮,消費行為便會轉向尋求「價值」,也就是:不見得要最便宜,但是消費者會更在意相同價格下,商品的品質、質感是否能相對勝出,這個時候,便催化了「副牌效應」。
當第一品牌最貴的時候,副牌就創造相對低價但質感差不多的商品;當老牌子收益老化的時候,新的副品牌就擔任品牌年輕化的使命;而如果高檔品牌有著地域性、或定位的侷限時,許多企業也藉著創造副牌,來提高展店率,或是跨足其他市場定位的領域,吃下更多的消費者。
平價化、年輕化、打通路、創造區隔性,看看這些副牌是怎麼辦到的。
平價化&年輕化,活化品牌
精品名牌中區分為正牌與副牌的情形時有所見,正牌通常指的是較經典、正宗的設計師路線,而副牌往往充滿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許比較休閒、年輕,而在現在這個時機點上,他們更是「較便宜的名牌」。
例如像DONNA KARAN→DKNY、Calvin Klein→ck、DOLCE&GABBANA→D&G……精品界許多副牌的例子,就是在維持質感的同時,又兼顧年輕市場喜好變化的口味,最重要的,他們相較於正牌,能夠降低名牌的消費門檻,在一線品牌應聲而倒的精品業,這些副牌現階段紛紛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創造營收。
區隔化,創造更大客源基礎
在經濟衰退的同時,許多知名的一線品牌,為了區隔市場,紛紛發展副品牌來擴大客源基礎,台灣的旅館業,例子尤為明顯。
經濟狀況不佳,四、五星級的大旅館除了想辦法提高住房率,在更早先時,就嗅出「市場區隔化」的商機,致力於創造副牌區分客層,用平價策略滲透行銷不同族群的消費者。
目前看到的,像福華、晶華、華泰王子、六福客棧、花蓮美侖飯店、台北商旅等一線飯店業者,都打算投資平價旅館,把市場的餅做大,滿足不景氣中消費者的需求。
有別於主要品牌走頂級旅館的路線,這些平價的副品牌旅館強調小而美,坪數雖然不大,但至少交通便利、乾淨舒適,吸引許多商旅客與背包客,為消費者節省旅遊成本,在不景氣中,創造了難得的旅遊商機。
副品牌的意義,簡單說就是「多品牌策略」,運用更多的副牌去發展廉價、區隔性的品牌,以輔佐自家集團的主品牌商品。
而自有品牌在此概念下,發展出多元性的商品,在集團通路商的品牌口碑下,不但強化消費者的忠誠度,也將降低的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就某種程度而言,也可以視之為另一種「副牌經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18期】
- Apr 17 Fri 2009 11:41
品牌SNG》美感體驗色香味到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