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成功之路,企業主的心態佔80%!

輔導這麼多品牌,深深有感而發 >_
台灣品牌如何走上世界之路?【經濟日報/林育新】 2006.11.01 02:39 am

台灣的代工能力全世界有目共睹,不過代工角色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裡成本低就往哪裡去。一個縱橫中國大陸、一個據守美國,行銷界享崇高地位的科特勒兄弟首次齊聚台灣,為台灣品牌之路指點迷津。

雖然台灣中小企業居多,但這不能作為不打品牌的藉口,哥哥菲利浦.科特勒表示,建立品牌要先做市場研究,「了解外界如何看你的產品」。弟弟密爾頓.科特勒則借鏡台商在大陸成功的案例,強調要在中國建立品牌,單打獨鬥不是明智之舉。他建議台灣和歐美知名品牌合作, 建立消費商品品牌,將歐美品牌的技術、經驗移轉到台灣,循序漸進進入中國。

打造品牌 先定義目標市場

有「現代行銷學之父」美譽的菲利浦,現任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國際行銷學榮譽教授,投入行銷40多年,其著作《行銷管理》被全球各大商學院奉為行銷學的圭臬;在哥哥的光芒下,密爾頓的表現絲毫不遜色,他是全球知名的行銷計畫、行銷戰略大師,身為科特勒集團執行長,輔導過上百家知名企業,最近八年將重心移往大陸。

「品牌絕對不是從品牌開始」,菲利浦告訴大家,打造品牌要先定義目標市場,不要一開始就瞄準全世界,應該集中火力於可以打響知名度的區域。針對台灣發展全球品牌,他語重心長說,台灣不應該將眼光放到全球,範圍太廣了,因為無法預期哪些地方產品會熱賣、哪些會銷售不出去,要先鎖定能讓產品發揚光大的據點。

建立品牌第二步是定位產品,第三步則是主張產品的價值,說服顧客買你的商品、服務。此外,他表示,品牌有人性的一面,它告訴消費者:「我不只是在賣商品,還要帶給你心靈上的滿足。」

過去行銷談4P(產品、價格、通路、促銷),菲利浦首度在台公布新的行銷方程式:CCDVTP( Create, Communicate,De-liver, Value, Target, Profit),現代品牌行銷是要「為目標市場創造新的溝通方式,傳遞商品價值,再針對目標市場行銷,賺取利潤」。

最近崛起的大陸海爾集團就是很好的例子。海爾從冰箱、洗衣機等家電起家,不過品質很差,公司領導人張瑞敏有一天把所有員工叫來,當場拿斧頭砍商品,強調粗糙的品質不會受顧客青睞。

接下來,海爾開始實施產品多樣化策略,如今旗下產品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電腦、手機等,並和沃爾瑪合作,搶占美國主要零售通路市場。海爾從亞洲市場一步步邁向美國、歐洲,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切入市場 先找尋關鍵人物

雖然質疑海爾的多元化策略,但密爾頓對海爾找策略夥伴的做法相當肯定。他指出海爾能站穩美國市場,是因為找到「當地市場關鍵人物」,與當地的通路商合作。他強調台灣擅長切入大陸市場,可以趁著中國對消費性產品還不了解的時候,用品牌戰站穩大陸市場。他建議與歐、美品牌合作,甚至直接買一個品牌,以當地人管當地人市場,把大陸當腹地,再延伸到其他地區。

「品牌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可口可樂、星巴克等消費性品牌,或是英特爾、杜邦等B2B品牌,任何企業都能發展品牌,科特勒兄弟此行以學者、諮詢師的身分,給台灣建立品牌注入新思維。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林育新

台灣有個願景,希望在2015年成為全球加值服務中心。透過運用全球人才、建立全球品牌,形成全球連接,讓台灣科技島轉型成為加值島。過去,台灣靠代工起家,現在,要靠品牌創造價值,名揚四海。

經濟部日前舉辦「國際品牌策略論壇」,與會業者認為,台灣應該發展自有品牌,培養國際行銷人才,將科技、傳統產業、在地文化推向國際舞台。

「台灣現在發展品牌不算太遲。」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的科技產品品質,全球有目共睹,但沒有品牌加值,在國際上就站不住腳。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也說:「品牌這條路走起來很長,但卻是必走的路。」

台灣現在才起步,建立品牌會不會太晚?國際品牌顧問公司 Interbrand 副董事長布萊克(Tom Blackett)表示,善用資通訊產業的專長,在產品和技術上注入更多行銷創新,是台灣發展品牌的機會。

負責南韓現代集團品牌經營的副總裁金永一認為,做品牌要量力而為,把風險降到最低,他建議台灣可先在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探門路。他還建議台灣發展品牌時,要加入在地元素,不要忽略傳統產業、文化,如此才能建立屬於台灣特有的品牌。

「品牌先生」施振榮認為,知識經濟就是品牌經濟,除了數位科技要品牌化,台灣的傳統產業也應朝向品牌發展。以農業來說,農產品不一定要在台灣生產,但要強調台灣品牌是私有財,讓農業成為高附加價值的新產業。

呼應施振榮的觀點,曾居住紐西蘭多年的友訊科技總經理廖志誠,以紐西蘭奇異果品牌Zespri為例指出,Ze-spri是由當地2,500個小農場組合而成的品牌,開設網路商店,目前行銷全世界70多個國家,每年生產近8,000萬箱奇異果,占全世界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這就是集結小公司打群架的最佳例子,」他說。

紐西蘭政府協助果農成立「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局」,集結、整合果農資源,形成單一出口的行銷模式,廖志誠建議,政府可以仿效紐西蘭政府設立類似機制,讓台灣的農產品成為世界領導品牌。

台灣發展品牌的機會很多,在施振榮眼裏,品牌台灣可朝向「數位科技產品」、「美食、水果、花卉」、「休閒生活產品」、「文化關懷」等四大策略領域發展。他說,這些都是我們每天接觸的產業,而且有能力變成第一的產業,若能將現有資源優勢加以轉型、聚焦、整合,就能為台灣經濟加值。

然而,就像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所言,人才是攸關品牌成功的關鍵。施振榮也直言,台灣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國際品牌行銷人才。因此,台灣必須先提供有利品牌的發展環境,才能以品牌微笑全球。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宋靜怡

企業追求永續經營,往往將創造品牌視為不二法門。在成熟的產業,業者要殺出紅海,迎向藍海,就需讓客戶對產品有所期待,經由創意的行銷手法,塑造產品的個性化與差異化。

以加油站為例,各家業者雖無法在油品成分上比高下,卻可採取不同的促銷手法、服務或主張,讓自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產生不同的印象,進而成為加油時的首選,這就是運用品牌進行策略行銷的結果。

重視品牌力是歐美國家的強項,這從全球1000大品牌排名即可略知一二。百餘年來,歐美業者將打造品牌工程視為企業策略,並且都由高階經理人負責,他們深切體認到唯有品牌不死,企業才能永續成長。

識別工程深入肌理

建立品牌識別是品牌計畫的基礎工作。企業必須了解,品牌識別不僅是商品對外溝通的介面,更是品牌與顧客溝通的一大前提。

因此,組織應針對品牌內涵的隱性因子,先了解它們如何與企業願景、文化及價值契合,釐清脈絡後,才能明確地建立品牌識別。

品牌識別的顯性因子是運用設計力,讓品牌意涵融入產品的設計,藉此彰顯品牌的承諾、風格與特色。例如,Sony品牌帶給消費者的品牌識別是善於工藝之美;蘋果電腦品牌帶給消費者的品牌識別,是不斷創新。

要維繫品牌高度識別,需靠一連串精準作業,品牌管理者要能將品牌問題深入肌理,時時思考,我們的產品和別家的產品有何不同?如果把識別或商標拿掉,消費者是否仍可辨識我們的產品?和消費者不斷接觸,才能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企業應從市調、產品設計,不斷地透過各種分析數據來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

創意行銷打響名號

有了品牌管理的基礎建設之後,接下來要思考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工具不外乎行銷溝通組合(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強調的是發展一致、協調、特殊與高度聚焦的溝通方案,使目標族群得以在市場上買到產品。

行銷溝通組合的工具包括:廣告、銷售促銷、人員銷售、公共關係及直效行銷。

上述工具的整合運用,無非希望與顧客有效溝通,步驟為:

1.確認目標視聽眾。

2.確定溝通標的。

3.設計訊息。

4.選擇溝通的媒體。

5.蒐集與回饋。

建立品牌知名度之後,下一步便是培養品牌忠誠度,可以讓顧客參與打造品牌的經驗,如成立俱樂部、設立觀光工廠或博物館等。

仔細評估品牌延伸

品牌發展到一定程度,許多企業會考慮延伸產品線,作為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品牌延伸是滿足不同顧客需求的低成本、低風險方式之一。產品線延伸也被視為短期性競爭的手法,以增加品牌在有限貨架空間的影響力。然而延伸品牌卻存在若干風險,包括降低品牌忠誠度、增加生產與物流的複雜性,以及提高成本等。

因應品牌成長的思考,許多專家建議聚焦於擴張利潤而非產品線。也就是穩住產品線的重心,並將品牌通路系統與顧客需求緊密結合,提升品牌忠誠度,才能持續有效地擴張利潤與市場占有率。(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戰略高手/D1版 劉益昌 2006/9/15

併購英國BS品牌,並藉此躋身國際市場的鼎鳴實業董事長楊蓮傳認為,擁有品牌,是很多企業家的夢想,但買到品牌不等於買到成功。

楊蓮傳先是自創SOLEX品牌,後來又併購BS品牌,並陸續創設L.A. Sports等品牌,對於經營品牌有深刻體悟。他認為,經營品牌是一條不歸路,脫離不了人才、資金、產品3大層面。這3大層面,中小企業當然拚不過跨國集團,不過善用技巧,卻可以發揮以小搏大的綜效。

以他操作BS品牌來講,目前BS的財務實力,當然還無法像adidas一樣,砸重金贊助世界盃足球賽大打品牌形象,但BS現在每年贊助3萬英鎊,約新台幣120多萬元,給歷史長達200年的英國最老的足球隊S heffield,讓BS的品牌,與adidas一起掛在Sheffield隊球衣最明顯的胸前,創造BS與adidas是國際同等級品牌的類比效果,無形中對於 BS的品牌形象大有助益,這就是另一種以小搏大的技巧。

此外,積極參與國際展覽,是打品牌國際知名度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楊蓮傳就頻頻率領團隊,參加一年一度的德國慕尼黑ISPO展等全世界大型的運動休閒器材展,而且對於參展會場攤位的擺設,非常注重,因為這猶如品牌的門面,攸關品牌專業形象。楊蓮傳也相當注重「共同製造關係」,每一次從國外考察、參展回來,便會建立一個資料庫,與協力廠商一起分享成果。

楊蓮傳認為,創業是一條艱辛旅途,企業主的思考一定要多方、廣泛且多元,不能流於個人主義。多聽員工心聲、多聽專家意見、多參加專業性展覽、多吸收專業人才,「非得這麼做,否則難以在市場勝出。」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企業的代工製造能力在世界數一數二,品牌卻相對弱勢。為了邁向國際化,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期望透過建立品牌創造利潤極大化,不過第一步,要先確認品牌的DNA。

要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並不是設計一個識別標幟(Logo)就足以奏效。日前知本形象設計公司、荷蘭Total Identity 公司合辦的「品牌之戰‧企業之路」研討會,針對品牌形象識別策略的規劃,分享經驗與提供建議。

走在街上,舉目盡是各家企業的品牌廣告,傳達著模糊的意象、雜亂的訊息。知本形象設計公司總經理蔡慧貞比喻,每個人都有其人格特質,品牌也有它自己的DNA,分別是使命、定位、願景、價值及風格,如果能明確的勾勒出來,制定一套適合企業形象的策略,即能為品牌創造附加價值,讓企業獲利,並永續經營。

蔡慧貞以公司接手的案子舉例,長頸鹿美語原來只是以卡通化來吸引兒童,後來重塑核心價值———建立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環境,成為孩童成長的動力,因而獲得家長的認同。

許多企業在歷經時代變遷後,常藉由新的形象來贏得消費費者的認同。產品被日本評選為「誠心食品」的丸莊醬酒,汰渙不合時宜的舊包裝,轉為訴求「百年老店,創新傳承」, 並提出「請慢用」的主張,為企業再創高峰。

Total Identity的資深顧問布萊恩(Brabara Brain)認為,品牌是體現產品價格、意象以及企業象徵的一種工具;企業識別則代表企業的文化、精神、使命,可藉由傳播管道呈現。她提出的企業DNA———Behaviour(行為)、Communi-cation(溝通文宣)、Symbolism(象徵),三者結合可形成企業的形象及辨識度。

行為代表企業的使命、願景,對象為員工、顧客、股東,以服務業來說,贏得顧客認同是最高準則。溝通文宣訴說企業背後的故事,持續性的和消費者互動,可指引企業正確的市場、定位。象徵則是將企業文化具體且清楚地透過符號表達,就像一棟建築物內部的裝潢、外部的設計,可突顯建築的風格、特色。

布萊恩進一步說明,識別標幟是一項藝術品,背後也代表企業的整體形象,是一項無形的資產。她強調,建立企業辨識別是一套長期的策略,不是短期的技術活動。

擁有43年識別設計經驗的Total Identity,研發一套企業識別矩陣,可以從主題、價值兩大層面分析一家企業的識別體系,進而加以修正、補強。主題包含企業的歷史脈絡、達成目標、企業的期望、未來努力方向;價值包含情境分析、核心價值及附加價值。

Total Identity企劃經理弗萊辛舉南韓不動產業者Shin Young為例,這家公司原本認為自己很有創意、人性化,經過矩陣模式檢測,才發現沒有一個核心價值支撐企業的運作,像一個鬆散的骨架。

企業建立識別體系、品牌形象,除了可提高本身的價值,也可因應在網路愈來愈蓬勃之下,組織透明化及誠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品牌攸關企業的興衰,對台灣企業來說,建立品牌是項艱鉅的任務,「決心」是成功的最大關鍵,品牌建立後更有賴長期的細心呵護。

大物品牌演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